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在二战当文豪 > 第50章 炉边谈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约莫花费了半个小时,恩尼写完了这篇《来自尘埃的证词》。

    他伸了伸懒腰,走到窗户边远眺着曼哈顿下东区的夜景放松双眼。

    刚想回到书桌前对文章进行下修改。

    就听到玛丽的声音传进来:“恩尼,写完了吗?《炉边谈话》开始了。”

    罗斯福要发表广播讲话了?

    难怪平常不打扰他写作的玛丽都要过来提醒他。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总统自30年代“大萧条”开始,就一直举办到现在的广播节目,虽然广播讲话的次数并不频繁,但到现在也有过十几次了。

    每次面临重大事件时,罗斯福总统就会在总统府楼下的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然后通过这些电台以“炉边谈话”方式与美国民众进行沟通。

    而每次《炉边谈话》开播前,基本全美民众都会围绕在收音机边,等待收听总统的讲话。

    不得不说,自“大萧条”以来,这种以总统身份通过广播向全国民众发表非正式讲话的沟通方式,可以说在大萧条最严重的阶段、民众都不相信政府的时候,以极具政治亲和力的方法,重塑了民众与政府的关系,还让美国民众能够更清晰的了解时下的政策。

    就例如当时罗斯福推出的“新政”,就以这种亲和力十足的沟通方式,让民众能够了解、接受、支持。

    乔治、玛丽都围在收音机旁边,等待《炉边谈话》开始,米希也是含着糖果,一边用钢笔摩擦着脑袋思考小说怎么写,一边也在等着节目开始。

    恩尼从糖果罐中抓了一只棒棒糖,剥掉糖纸塞进嘴里。

    “小说写怎么样了?”他拉着椅子坐下,朝米希说着。

    “还在想!”米希用最苦恼的表情说出了最理直气壮的话。

    “……”恩尼。

    片刻后,广播节目开始了!

    节目的背景中响起一阵轻微的调频杂音,只是响了几秒便消失了,传来舒缓而沉稳的钢琴曲,随后渐渐淡出,被一个亲切、自信,略带着疲惫的声音取代。

    「我的朋友们,

    今晚,我希望能和你们谈一谈。不是以总统的身份,而是作为你们的邻居,作为这个世界上亿万渴望和平与安全的普通人之一,来谈谈我们共同面临的严峻时刻。

    就在几周前,我们目睹了一个伟大的欧洲国家——法兰西,在无情战车的碾压下屈膝投降。自由的灯塔一盏接一盏地在欧洲大陆熄灭,黑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

    ……

    此刻,伦敦、考文垂、朴茨茅斯的男女老幼,正躲在防空洞和地铁站里,承受着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空中轰炸。他们正在为我们所有人坚守防线。他们不仅在为自己的家园而战,更是在为一种文明、为一种信仰、为全世界人生而具有的权利——自由地说话、自由地信仰、免于恐惧的自由——而战斗。

    那些发动这场侵略的人,奉行着一种邪恶的哲学。他们企图用铁蹄和炸弹,将他们的“新秩序”强加给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建立在恐惧、压迫和无情征服之上的秩序,它与我们所信仰的一切,与人类道德的基石背道而驰。

    ……

    没有人能奢望通过置身事外而获得安全。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并不能避免危险降临。

    我们美洲、这个自由的新世界,绝非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将是这场风暴中最后的堡垒,必须勇敢地伸出援手,去支援那些正在前线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而浴血奋战的战士。

    我已经无数次地说过,并且今晚我要再次、更坚定地向你们重申:合众国绝不会认可这种以侵略得来的国家。我们绝不会对那种“新秩序”点头默许。

    ……

    让我们对前方的考验做好准备,但同时,让我们也满怀信心,对自由的信心,对我们共同事业的信心,对最终、必定会到来的胜利的信心。

    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随着讲话的结束尾音,钢琴曲《美丽的亚美利加》缓缓响起。

    这个夜晚,无数的美国民众在收听完罗斯福总统的讲话后,都陷入了沉思。

    毫无疑问,罗斯福总统所传达的核心观点只有一个——美国无法置身事外。

    只不过,恩尼清楚的知道,动摇并不意味着改变……没有付出惨痛的代价,美国民众不会意识到,纵然是世界最大、最深的海洋,也无法永远将战争拒之门外。

    ……

    翌日,清晨。

    今天没有上课的阿西莫夫,一大早就打电话把恩尼从家里喊了出来。

    两人在糖果店一碰面。

    阿西莫夫手上就拿着一本最新期的《星期六晚邮报》,忿忿不平:“《邮报》对你的评价简直是毫无素养、毫无依据、毫无礼貌的中伤!”

    他昨天在大学里上课的时候,纵然很社恐,但也是跟很多同学推荐了恩尼刊登在《大西洋月刊》上的《布朗克斯的故事》,在一众学生中收获了相当大的好评。

    只是,像哥伦比亚大学这种高等学府,毕竟是象牙塔,在里面读书的白人也都是不会轻易进行“种族攻击”的精英阶层,所以对恩尼的小说评价都很高。

    而离开了学校,仅仅是当天晚上,阿西莫夫就感受到了来自《星期六晚邮报》、来自那些传统白人对外来人口的恶意。

    实际上,除了对好友感到不忿外,阿西莫夫作为一个外来人口,也对这种粗鄙的“传统美国价值观”感到十分厌恶。

    “别气了,晚上请你去橡树厅吃饭怎样?”恩尼拍了拍他的肩膀,宽慰着,“不是说心宽体胖吗?你这么生气怎么一点肥都没减下来?”

    “这是安慰人吗?”阿西莫夫拍着肚子,很不服气,“再说一次,不是胖,只是密度大。”

    被这么一打岔,阿西莫夫也气不起来。

    只是看着恩尼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推了推眼镜,有些不解:“都被骂成这样了,你就一点不生气?”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