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在这个“男性主导职场”的不平等年代,范妮·埃里森能成为《黑面具》的责任编辑,自然是有两把刷子——这点从她喜欢抽烟就能看出来,性格的强势程度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范妮·埃里森并不是白人,而是一个黑人!
在这个年代,要是一个女性能当上杂志责编,凭借的可能是过硬的文学素养。要是一个黑人女性能当上杂志责编……那么在业务能力过硬的同时,必然也在承受着不平等的剥削。
所以,纵然范妮·埃里森现在是《黑面具》的责编,但她的周薪只有其余责编的四分之一。
而且在回复作者和读者信件的时候,也只能使用她的男性笔名「F.M.艾略特」——也就是她的姓名首字母重组——来隐蔽她黑人女性的身份。
而这种歧视在她1936年机缘巧合之下,担任《黑面具》主编的时候更加严重。不仅她在出版刊物的刊头署名上,必须使用笔名来掩盖身份,以避免白人读者的抵制。
甚至,著名的法律侦探作家“厄尔·斯坦利·加德纳”,在得知退他稿件的人是范妮·埃里森后,还专门回了一封信件,在范妮·埃里森的退稿修改意见中写到:请转告贵社真正的编辑。
除了这种在业务方面的歧视,在整个出版行业中,范妮·埃里森也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歧视。
美国的媒体编辑协会拒绝她加入协会,理由是“杂志类型不符”,可实际就是因为种族排斥。
在她1936年担任主编的期间,故事出版社的总裁名义上让她担任主编,可合同上的实际签约职位却是“临时执行编辑”,并且还在合同条款中剥夺了范妮·埃里森的商业决策权,禁止她以杂志名义与广告商洽谈。
总而言之——要不是范妮·埃里森拥有过硬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组稿资源,她是不可能会在这里生存下去,甚至还担任过临时的主编。
范妮·埃里森呼出一团烟雾,摒弃掉心头的杂念,开始专心审阅稿件。
先是花了20分钟,她审阅完了《君子》。
评价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暴力小说。
超越了那种廉价、空洞的暴力描写,以情报科间谍为主角,用冷峻、硬朗的风格书写了一个兼具故事性、社会批判、哲学隐喻的爽利故事。
人物对话也是简洁有力、富有韵味,也展现出了主角的人物弧光。
在文学性、商业性、革新性这三个维度,都无可挑剔。
虽然说故事主体是有些“擦边”,涉及到了甚嚣尘上的孤立派,但《黑面具》杂志的受众群体也不是精英阶层,反而会喜欢这种隐喻社会阴暗面的故事风格。
最重要的是,只要在商业性上能过关,现任主编“奥斯卡·奥兰德”,和出版社的总裁“埃尔丁·考德威尔”,就不会拒绝这么一份稿子。
“那两个唯利是图的、可恨的家伙!”
范妮·埃里森心里想着,将《君子》放到一旁,开始审阅下一份稿件。
这一次的审阅过程,让阅稿无数的范妮·埃里森,再也无法保持平静。
这份稿件,《布朗克斯的故事》……写得太好了!
虽然说完全跟《黑面具》的风格不搭,既没有紧张刺激的悬疑感营造,也没有冷峻硬朗的硬汉主角。
但就她个人而言……这绝对是一篇杰作!
在这个孤立主义和本土思潮冲击的年代,这部小说没有选择讨喜的风格,去创作普罗大众喜欢的黑帮暴力作品来宣泄情绪,反而是写就了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底层故事。
而故事中两个父亲——罗兰逊和辛尼——在故事结局所产生的特殊的“联结”,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度理解,让读者读罢结局后,自然而然产生出一股温情和愁绪。
同时,在范妮·埃里森看来……这篇故事的文学性也并不亚于海明威、约翰·斯坦贝克那些主流作家!
——故事中的布朗克斯区是一个多元族群混杂的世界,而黑帮领袖辛尼也是靠着维持这种平衡,才营造出了一个强大、稳定的社区。
往小了看,这种塑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结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独自“自保”,只有维持人际温情,才是更持久的生存之道。
往大了看,则是批判了孤立主义和本土思潮的影响,隐喻了“拒绝外部世界永远不是保证安全的最佳办法”。
范妮·埃里森一边想着,一边在纸张上写下她对这篇小说的评论。
之后,她就迫不及待的再次阅读起这篇故事。
这次她倒不是为了给出评论而阅读,单纯是……沉浸其中!
毕竟,对于她这么一个饱受压迫的黑人来说,这篇故事后半段的种族冲突,对她来说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
当她看到骑自行车路过白人社区的黑人,就因为肤色原因而被白人不由分说的当街暴打时,她的眼眶不自觉的湿润了。
而更让她感到惊艳的是「安奴爱上黑人女孩」的情节,这种摒弃掉“非黑即白”的情节设计,让她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复杂矛盾,述而不作,引人深思。
“好……写的太好了。”
“这个作者也是遭受到种族歧视的移民、黑人吗?”
“但是,看笔名一点也不像。”
范妮·埃里森第二遍读完故事,揩了揩眼角的泪花,心中嘀咕着「恩尼·里瑟」这个笔名。
但她随即意识到一点——这篇稿子是绝对不可能过稿的。
主要倒不是因为这篇小说的风格和批判性……而是“种族主义”方面。
她的上级编辑、主编奥斯卡·奥兰德那个只注重商业性、毫无文学素养的蠢蛋,根本看不出这篇小说在批判孤立主义方面的深层寓意。
只是,用屁股想都知道,为了避免白人读者的反感,奥斯卡·奥兰德是肯定不会让这篇带有“种族主义”的小说过稿的。
而如果奥斯卡·奥兰德不让的话,就更别提总裁埃尔丁·考德威尔那一关了。
“这篇小说是久违的‘明珠’,绝对不能让明珠蒙尘。”
范妮·埃里森思忖着,低声自语,下定了某种决定,拿起这份让她心绪翻涌的小说,往主编办公室迈步走去。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