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在年代文当软饭绿茶 > 14 第 14 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阮苏叶开始在废墟中“漫步”,精神力如同无形的触手,精准地扫描、挑选着可用的材料。

    在末世,异能重要,武器也非常重要,幸存者也许不一定完全掌握物理原理与材料特性,但一定知道懂得机械组装与维修。

    她看中了一根从倒塌设备上拆下来的高强度合金管,直径和厚度都恰到好处,重量却只有普通钢管的几分之一。

    用上异能,轻易将其弯曲,小型089号机械切割、焊接,塑造成坚固轻巧的菱形车架。

    找到几个破损的磁悬浮轴承单元,拆出里面精密耐磨的陶瓷轴承。又寻到几片高韧性复合材料的弧形板材,切割打磨成轮圈。

    轮胎最麻烦,最终在一个废弃医疗物资箱里翻出几卷高弹性、耐磨性极佳的合成橡胶密封条,硬是切割拼接缠绕成两条实心轮胎。

    传动系统则拆了几个小型伺服电机里的精密齿轮组,重新组合成变速齿轮。链条则用高强度的碳纤维缆绳绞合替代,永不生锈。

    组装过程行云流水。

    主要是自行车结构太简单,不到半小时,一辆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老旧”。

    它通体是哑光的深灰色,线条简洁,唯一的亮点是车把和坐垫的皮质包裹显得比较厚实。

    阮苏叶试着在空间里“骑”了一下,车子轻得像羽毛,传动效率高得可怕,轻轻一“踩”,速度瞬间飙升,意念中模拟的风声呼啸。

    但受限于材料和结构,最高速度大概也就相当于这个时代小汽车的水平,七八十公里/小时,再快结构可能承受不住。

    用来日常代步掩人耳目,省点力气,倒是够了。

    阮苏叶退出空间,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伸伸腰,躺回床上,不一会儿,进入梦乡。

    Zzz~~

    第二天清晨,阮苏叶干掉三个大馒头配咸菜,外加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

    刚骑出吉祥胡同口,就被眼前的景象堵住了。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神情严肃中带着一丝不忍,正拦着一群拖着行李、满脸绝望的年轻人。

    他们脸上带着风吹日晒的痕迹,眼神里是即将被再次抛离故土的茫然和痛苦。

    “同志,再通融几天吧!我爹病重,就想再看我一眼……”

    “求求你们了,我找到接收单位了,真的,手续马上就办好。”

    “我不回去,死也不回去,城里没我的活路,乡下就有吗?!”

    哭喊声、哀求声、愤怒的质问声混杂在一起。

    旁边围观的街坊邻居,有的面露不忍,扭过头去;有的窃窃私语,带着同情和庆幸;

    即便是平时最嫌弃乡下人的几个大妈,此刻也哑口无言,说不出刻薄话来。这是时代的阵痛,活生生地砸在眼前。

    人间悲剧。

    阮苏叶在末世里见过更惨烈的生离死别,那种是绝望中的爆发与挣扎。而眼前这种是钝刀子割肉,是希望被掐灭的窒息。

    “唉……”

    一声叹息在身边响起。

    阮苏叶转头,看到赵晓玲不知何时也挤到了人群边,小脸煞白,紧紧抓着她的胳膊,颤抖:“苏叶姐,这太也惨了,亏得现在不下乡了,不然我说不定一毕业也得。”

    看着阮苏叶平静的侧脸,赵晓玲又觉得自己这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阮苏叶可是实打实在乡下熬了十年。

    她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塞到阮苏叶手里,讨好地笑笑:“苏叶姐,真羡慕你,能在清北大学工作。”

    阮苏叶低头一看,手帕里是一个还温热的煮鸡蛋。

    她不客气地收下,剥开一个就塞进嘴里,蛋白爽滑,蛋黄绵密,带着朴实的香气。

    她一边吃,一边看着那些被强行带上卡车的知青,随口道:“嗯,总有机会回来的。”

    赵晓玲听这话却苦下了脸:“可高考实在太难了。”

    阮苏叶咽下最后一口鸡蛋,但没说自己的推测。

    她对这个世界运行的具体规则还在摸索,但强大的感知力让她清晰地“看”到了这个国家大部分人心底涌动的东西,

    一种近乎燃烧的朝气蓬勃,一种朴素又坚定的理想主义。无数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在盼望着这个国家变强。

    而一个基地或国家要强盛,除了需要年轻人,更需要繁荣的经济,需要流通的物资,她隐约觉得,有些东西正在松动,就像冰封的河面下,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走了。”

    阮苏叶对赵晓玲点点头,汇入了清晨的车流。身后,卡车的轰鸣和压抑的哭声渐渐远去。

    因有两天假期,阮苏叶打算今天去一趟黑市,明天等到傍晚把饭吃了再回清北大学。

    阮家:“……”

    ***

    过去十年,黑市如同野草,春风吹又生,但大多短暂,燕京市基本上不超过一年。

    可东城根儿竟然能稳固存在整整两年,还发展成规模,这背后的“蛇头”莽哥,在街坊传言里那可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有一批摊主被抓,竟还能放出来。

    关依依以前也这么认为。

    但多了那本“书”的记忆,她知道莽哥的背景其实差得惊人。

    他竟是“老臭九”的后代,成分坏得不能再坏,纯粹是走投无路加上胆大心细、手段够硬,才在这条刀尖上闯出了名堂。

    他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与其说是有通天背景,不如说是感谢上面政策的松动。

    书中提到,就在今年,改革开放的文件将正式下达。

    莽哥和他的东城根儿黑市,会迎来短暂的、烈火烹油般的“繁荣”,而东城根儿这一片,也几乎成为未来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关依依了解这些,根源还是缺钱。

    过了春节,她十八岁了,每月十五元抚恤金停领。

    想让那个表面老实、内里精明的继父把过去克扣的钱吐出来?希望渺茫。继父在人前可是“含辛茹苦养育烈士遗孤”的形象,撕破脸,舆论未必站在她这边。

    家里气氛也越发诡异,母亲怨她是个拖累,两个被宠坏的双胞胎弟弟更是变本加厉地熊。

    关依依想读书,更想逃离那个窒息的家。

    不能差了钱。

    书里说什么“站在风口猪都能飞”,现在马上也快到风口,可关依依实践了才知道,挣钱哪里容易!

    她唯一拿得出手的是从小被生活逼出来的好手艺。

    她试着在黑市摆摊。

    白糖糕,绿豆糕、卖自己精心炒制、加了书里提到过的微量香料提味的炒瓜子。

    辛苦是真辛苦。

    凌晨就得起来备料,蒸糕、炒瓜子,烟熏火燎,可利润是微薄的,损耗却是巨大的。

    瓜子受潮就卖不上价;糕点隔夜口感变差,甚至发酸长毛;更要命的是竞争,很快就有模仿者出现,压低价格。

    这点收入,扣除材料成本和偷偷给帮过忙的邻居一点“谢礼”,剩下的也就勉强糊口,离她的目标太远。

    她还要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呢,时间根本不够用。

    只能另辟蹊径。

    关依依想起了父亲生前的人脉,她父亲是个热心肠的好人,曾经救过不少人。

    其中一位在纺织厂工作的王大婶,感念旧情,又心疼这丫头不容易,几经周折,帮她弄到了一批厂里的“瑕疵品”。

    几十双棉线袜子,有些是颜色染花了,有些是跳了几针,但绝对保暖耐穿。

    关依依如获至宝。

    在黑市上,她把袜子定价为一块钱三双,这价格比供销社的崭新袜子便宜,质量却差不了太多,几乎是一摆出来就引起了抢购。

    短短两天,这批袜子就销售一空,挣到的钱,抵得上她卖半个月糕点瓜子。

    这让她尝到了甜头,也打开了思路。

    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父亲留下的人情网,人情网的人情网,又陆续弄到了一些瑕疵发卡、头绳,甚至一些碎布头。

    她用小部分食物引流。

    主要是成本相对较低的炒瓜子,买够一定金额送一小包;偶尔搭一块快过期的绿豆糕或白糖糕。

    她还无师自通从书里学会了一些未来的小策略:比如“买三双袜子送一小包瓜子”,“碎布头搭配着卖更容易出清”等等。

    效果出奇的好。

    她的摊位人气越来越旺,收入也节节攀升。

    当然,关依依年纪小,长得又比年纪还小,这样的爆火,自然而然引起不好的窥视。

    也多亏莽哥这个黑市,是真的挺守规矩的。

    不过,关依依也知道有人盯上自己,早有对策。

    正好验证书里的消息。

    关依依“巧遇”了一下,认识一位刚从农场回来憔悴的云小姐姐,云小姐姐以前是服装厂的裁缝,手艺极好,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开除了,生活极为艰难。

    关依依提出合作。

    她提供布料,云姐负责设计和制作一些样式新颖、裁剪合体的成衣,利润分成。

    云姐的手艺加上关依依的销售头脑和“引流策略”,她们的成衣在黑市上大受欢迎,价格能卖到十几块一件,利润相当可观。

    却没人盯上她们。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