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同志,文艺座谈会在几楼登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怯生生地问,她手里攥着的介绍信上印着"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鲜红公章。老李刚要回答,突然听见宾馆前院传来整齐的刹车声。八辆黑色红旗轿车鱼贯而入,文化部的领导们快步走来,为首的那位部长竟先向抱菩萨像的老太太深深鞠了一躬:"沈老师,您从吴县连夜赶来的?这尊明代水月观音像可是国宝啊!"老太太笑而不语,只是将红绸布又裹紧了些,露出腕间一只褪色的绞丝银镯。
主会场里,争论从第一分钟就开始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授"啪"地把一叠国外画册拍在桌上:"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些老古董?巴黎的艺术家都在玩装置艺术了!"他话音未落,角落里慢悠悠站起个穿蓝布衫的老人,从怀里掏出块巴掌大的黄杨木雕——那是一只蓄势待发的蟋蟀,触须上的绒毛纤毫毕现,六条腿的关节处还嵌着活动的铜丝。"小同志,"老人把木雕轻轻放在光滑的会议桌上,蟋蟀的须子竟随着空调微风轻轻颤动,"你那些洋画册里,可有这般活物?"会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二十多位专家的目光都粘在那只仿佛下一秒就要鸣叫起来的木雕上。
2月20日的闭幕式上出现了感人一幕。当主持人宣布新增十二个传统艺术专业时,七十多岁的京剧名家梅葆玥突然浑身颤抖。她哆哆嗦嗦地打开随身带的樟木箱,取出一套点翠头面,孔雀羽的蓝光在会议厅的水晶吊灯下流转变幻。"这是我师父梅兰芳先生秃子国二十六年传下来的..."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头面上微微脱落的翠羽,"当年鬼子人打进北平,师父把它埋在院子里石榴树下...如今总算不用再藏了。"年轻的文化部干事小张看得入神,钢笔尖在记事本上洇出个蓝色的墨点,恰似头面上那片最亮的翠羽。
四月的江南烟雨朦胧。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组的第一站是苏州镇湖。摄像师小王正为怎么拍绣娘的手指发愁——那位八十岁的顾奶奶飞针走线的速度快得连进口的索尼DXC-M3A摄像机都跟不上节奏。"丫头,放慢点。"顾奶奶笑着换了根只有头发丝粗细的金线,她布满老年斑的右手小指上戴着个顶针,在绷架前划出金色的残影,"这是打籽绣,一针一个疙瘩..."随着她手腕轻抖,洁白的缎面上渐渐凸起一朵立体的牡丹花苞。工作组的民俗专家突然发现,老人用的湘妃竹绷架底部刻着"万历三十八年制"的楷书款识,绷架边缘已经被十几代绣娘的手掌磨出了包浆。
在陕西凤翔,工作组费尽周折才在县城外的窑洞里找到最后一位会做泥塑虎的老艺人胡大爷。老汉蹲在窑洞前的枣树下和泥巴,突然从打着补丁的裤兜里掏出个发黄的毛边纸本子:"这是我爷光绪年间记的土方子..."工作组的化学教授如获至宝,那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取泾河第三道湾东岸五尺深处的胶泥,掺延安黑山羊颈毛七钱,山西老陈醋三两,置于榆木盆中捶打三百六十下"。当胡大爷捏的"坐虎"在土窑里烧出绚丽的铁锈红时,摄像机的红灯亮了一整夜——老人说这是祖传的"闭窑熏色法",要用苹果木慢火熏烤十二个时辰,再不用就要失传了。
最戏剧性的发现在云南丽江。工作组原本是去记录纳西古乐的,却在忠义市场的角落里发现个卖铜器的白族老汉。他摊位上摆着的铜瓢竟能敲出完整的五声音阶!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当场买下所有铜器,跟着老汉回了家。在那间被柴火熏得漆黑的灶房里,老汉从梁上取下个落满灰尘的陶罐,演示了如何用苍山松脂、洱海边的特殊矿砂和三年以上的梨木炭来调制"响铜"。工作组连夜整理的二十七页资料,后来成了金属工艺学教材里最神秘的章节,其中关于"铜铁合铸"的技法让冶金研究所的专家们都啧啧称奇。
八月的四九城像个蒸笼。教材编委会的办公室里,编辑们正为"苏绣十八种针法"的配图吵得面红耳赤。突然全楼停电,老编辑老赵摸黑掏出个铜制煤油打火机,"咔嗒"一声轻响,跳动的火苗照亮了桌上那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绣片。"都别争了,"他的声音在黑暗里格外清晰,"就按沈老太太的手法拍,一针一线都不能错。"当来电时,人们发现他正用英雄钢笔在稿纸上临摹针脚走向,纸上的墨迹被汗水晕开,恰似绣线上自然的色彩渐变。
开学季的中央工艺美院门口成了民俗博览会。9月1日这天,背着紫檀木琵琶的新生和提着雕花工具箱的老生挤在一起,有个山东来的愣头青居然扛着个未完工的木门神!保安刚要阻拦,雕刻系的主任却小跑过来,眼镜都滑到了鼻尖:"好小子!这是潍坊杨家埠的'凿活'刀法吧?"门神像的漆味混着食堂飘来的葱花香,在秋日的校园里酿出奇特的年味。教务处的老师翻着花名册直摇头:"今年报传统专业的学生比去年多了三倍,连藏族唐卡班都招满了..."
最热闹的要算戏曲学院的练功房。清晨六点,京剧班的孩子们正在"耗山膀",忽然听见隔壁传来清脆的梆子声。十七岁的河北姑娘小芳扒着门缝一看,差点惊掉下巴——她的偶像、豫剧大师马金凤正在给曲剧班做示范!老太太一个"卧鱼"动作下去,练功服下露出截洗得发白的老式绑腿,那布料还是七十年代的"的确良",膝盖处打着整整齐齐的补丁。
珠宝设计系的实验室里静得出奇。学生们围着块和田羊脂玉籽料不敢下刀,白胡子老教授急得直拍工作台:"怕什么?玉有灵性,它等着你们给个模样呢!"突然有个戴眼镜的女生举起手,镜片上还沾着打磨时的石粉:"老师,我想雕个'嫦娥奔月',用这块玉皮做云彩..."她话音未落,老教授已经颤巍巍地打开红木工具箱,取出祖传的砣机:"好!就冲这个敢想敢干的劲儿!记住,下刀时要听玉的声音..."
深秋的傍晚,美院的屋顶花园成了最抢手的地方。建筑系的学生们支着老式绘图板临摹故宫角楼,突然发现琉璃瓦当上蹲着个穿曲裾深衣的姑娘——那是服装设计系的学霸在测试新做的汉服,衣袂上的缠枝纹是用植物染料亲手染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仿古青砖上,恍如穿越千年的惊鸿一瞥。楼下忽然传来手风琴声,音乐系的同学正在排练《梁祝》,中西乐器的混响惊起一群鸽子。
十二月的汇报演出轰动京城。民族音乐班的合奏《春江花月夜》里,琵琶轮指带出的泛音还未消散,台下几位白发老人就掏出了手帕——他们听出了失传已久的"弦索十三套"技法,这种明代宫廷乐师的绝活,如今竟在二十岁的学生手中重现。更让人惊叹的是舞蹈系的《敦煌》,当领舞姑娘反手弹起背上的阮咸琵琶时,十二幅长绸同时飞旋,文化部的领导猛地站起来鼓掌,把青花瓷茶杯都碰翻了,茶水在节目单上洇开一朵墨梅。
除夕夜,工艺美院的留守学生们搞了个特别的守岁活动。雕塑系的小伙子们用无锡惠山泥捏了套十二生肖,珠宝班的姑娘们给每个动物都镶了眼睛——用的是从实验室"顺"出来的碎宝石:老鼠眼睛是紫水晶,龙睛是橄榄石。当新年钟声响起时,他们突然发现老门卫也在围观,老人手里端着碗冒热气的饺子,碗底还印着"人民公社好"的红字:"孩子们,趁热吃...你们捏的老虎,真像我小时候奶奶炕头上摆的那个,连尾巴上的螺旋纹都一模一样..."
开春后的第一场雨来得突然。美院库房的老管理员急着抢救晾晒的教材,却看见建筑系的五个学生自发用身体护住了那堆传统建筑图纸。雨水顺着他们的发梢滴在《营造法式》的复印本上,晕开的墨迹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斗拱图。最瘦小的那个广东学生突然笑了:"老师别急,这墨是防水的!"他翻开被雨水打湿的《清式营造则例》,纸张上浮现出淡淡的朱红色——原来他们早就用红蓝铅笔在原图上标好了尺寸。老管理员望着这群浑身湿透的年轻人,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跟着梁思成先生测绘古建筑的情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