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晚的手机屏幕亮得刺眼,她指尖悬在消息框上,像是触到了烧红的炭。
“董科长申请介入。“她声音发颤,尾音却带着破茧的锐度,“陆远说,她调阅了物证中心近三年的冷案备份。“
宋昭的镊子停在半空。
伞骨是老竹做的,二十年的包浆在灯下泛着琥珀色,他能闻到竹纤维里渗着的霉味——和当年父亲办公室里的旧书味一模一样。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他突然想起董岚带他第一次勘查现场时说的话:“技术警察的眼睛,要比罪犯多眨半秒。“
48小时后,雨丝裹着秋凉拍在图书馆的玻璃上。
宋昭正俯身在显微镜前,镊子尖挑开伞骨夹层的瞬间,一截银白的胶片“叮“地落进托盘。
门轴转动的轻响混着雪松香水味钻进鼻腔时,他不用抬头也知道是谁来了。
“宋昭。“
声音像淬过冰的手术刀,精准划开满室的寂静。
他直起腰,后颈的冷汗顺着领口往下淌——真相之眼的金纹刚褪下去,太阳穴还在突突跳。
董岚站在门口,黑色风衣沾着细雨,肩章在廊灯下泛着冷光。
她的目光扫过显微镜下的胶片,又落在他发红的眼尾:“物证保存的黄金法则。“
宋昭喉结动了动。
七年前在省厅培训,这个女人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用教鞭敲着投影屏说:“第一条,时间是最毒的篡改者;第二条,温度和湿度会吃掉真相;第三条——“
“最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着最致命的证据。“他接得很轻,却像块石头砸进两人之间的空气里。
董岚走进来,指尖划过桌上的显影液瓶。
苏晚已经戴上白手套,正把胶片放进暗盒,发梢扫过宋昭手背:“需要十分钟。“
暗房的红灯亮起时,董岚从公文包取出一叠打印纸。
宋昭瞥见最上面那张的标题——《江城市物证管理系统异常代码统计》,“寒蝉“两个字被红笔圈了三次。
“这个代号,省厅档案里查无记录。“她推了推金丝眼镜,“陆远说,举报信里的光谱分析报告,和你三年前破的'码头沉尸案'手法如出一辙。“
宋昭的指节抵着桌面。
三年前那个雨夜,他在浸水的集装箱里翻出半枚带泥的指纹,就是用光谱分析锁定了搬运工的胶鞋型号。
赵振邦当时说他“故弄玄虚“,现在这四个字,正刻在他掌心的纹路里。
“显影完成。“苏晚的声音从暗房传来。
三张照片摊在修复台上,像素颗粒像撒了把碎盐。
宋昭凑近时,金纹又开始在眼底翻涌——黑色SUV的尾标被雨水泡得模糊,但“林记修伞“的反光贴却刺眼得很;穿黑夹克的男人弯腰搬木箱,袖口滑上去的瞬间,手臂内侧的刺青像条爬动的蛇:H7。
“林浩宇的保镖编号。“董岚的指甲叩在照片上,“上个月我在慈善晚会上见过他的贴身护卫,左手臂都是这种编号。“
苏晚的手指停在民国商会档案的某一页。
纸页边缘泛着茶渍,“林记伞铺注销声明(1998)“几个字被红笔标了重点,下方一行小字刺得人眼睛疼:“林氏基金会受让'林记'商标,0元。“
“用死人的招牌,养活活人的恶。“她合上档案时,封皮发出脆响,“1998年,宋叔......“
她突然噤声。
宋昭的目光正锁在她微颤的睫毛上。
他想起车祸前那个雨夜,父亲的书房飘着墨香,自己翻到半本旧伞谱时,老人说:“有些老手艺,是要用来藏秘密的。“
董岚抽出钢笔,在照片背面画了个箭头:“现在交证据,赵振邦能在半小时内让它们变成'伪造物'。“她抬眼时,镜片后的目光像把刀,“我们要让证据自己'走'。“
“逆向投送。“宋昭接口,“积案推进会那天,所有参会领导的邮箱都会收到一份'第三方复核报告'。“
苏晚已经打开电脑,省厅信头模板在屏幕上泛着蓝光:“我来排版,用古籍修复的做旧技术处理水印。“
“我负责文书格式。“宋昭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加入AI图像增强术语,他们查资料时会发现这些术语确实出自《刑事技术前沿》最新刊。“
董岚从风衣内袋摸出个U盘:“这里有省厅近三年的技术报告模板,相似度控制在78%——太像会被怀疑,太不像会被当垃圾。“她停顿了下,“最关键的是自毁型PDF。“
宋昭调出编程界面,代码在屏幕上流淌:“打开后60秒自动删除,但会记录IP地址。
他们急着看,就会用私人手机,留下违法查看的痕迹。“
苏晚突然笑了,眼尾弯成月牙:“就像小时候,我把糖纸藏在古籍里,总以为没人发现。“
宋昭的手指顿了顿。
他想起十四岁那年,自己蹲在人贩窝点的破屋里,透过发霉的窗纸看见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正把糖纸塞进《江城风物志》的书缝——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她故意留下的定位标记。
推进会当天的阳光格外刺眼。
赵振邦站在**台中央,领带结系得死紧,喉结随着“宋昭案为个人行为“的发言上下滚动。
突然,前排副局长的手机“叮“地响了一声,紧接着是纪检组长、宣传科长......
宋昭在监控室里盯着大屏幕。
赵振邦的脸从红变白,又从白变青,最后定格在“继续“两个字的口型上。
但会没开完,纪检组的人就带着工作证进了会场,照相机的闪光灯像一串炸开的鞭炮。
深夜的昭阳巷飘着焦糊味。
宋昭踩着碎砖往巷尾走,鞋底蹭过一块烧焦的木板——背面有刀刻的痕迹,“春蚕到死丝方尽“,墨迹被烟火熏得发褐。
他指尖刚触到木痕,金纹就如潮水般漫过瞳孔。
剧痛里,他看见二十年前的雨夜:父亲坐在旧书桌前,钢笔在信纸上沙沙作响,窗外闪过个少年的影子,蓝布衫角绣着“市图实习“四个字。
父亲猛地起身,将信塞进伞柄,扔出窗外。
“那把伞......“宋昭踉跄着扶住断墙,喉咙发腥,“当年被送到了图书馆。“
他开始跑。
风灌进衣领,心跳声盖过了身后的警笛声。
图书馆的轮廓在夜色里越来越清晰,三楼值班室的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透过窗棂,像一团跳动的火。
苏晚的影子在窗帘上晃了晃。
她正捧着一本《江城风物志》,指尖沿着书脊滑动,突然抽出张泛黄的信纸。
封面上的字迹他再熟悉不过——是父亲的钢笔字,力透纸背:“致未来的我——若你看见这封信,说明'寒蝉'终于醒了。“
宋昭的手按在图书馆的玻璃门上,呼吸在玻璃上凝成白雾。
他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混着门内隐约的翻纸声,像鼓点,像战歌,像某个被封存了二十年的秘密,终于要撕开最后一层封条。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