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无人机镜头拉近,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奇妙共生的生态图景,在视野里徐徐铺展。
一、钢铁秩序里的绿意
西侧是智灵主导的重构区域,规整得如同用标尺丈量过。这里的主力树种是经过基因优化的 “硅化杨”—— 树干泛着淡青色的金属光泽,叶片边缘呈精确的锯齿状,每株间距严格控制在 3.2 米,树冠展开的角度统一为 45 度,既能最大化接收光照,又能避免枝叶重叠争夺养分。从高空俯瞰,整片林区宛如一张巨大的绿的网格,林冠线平滑得像用圆规画出的弧线,连落叶都被隐形的气流引导至树根周围,形成均匀的腐殖质层,既不浪费养分,也不阻碍机械通行。
一架架巴掌大小的 “蜂鸟无人机” 在林间穿梭,机身搭载的光谱传感器实时监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遇到病虫害隐患的枝条,会喷出微量的生物制剂 —— 不是烈性农药,而是智灵根据当地微生物群落调配的共生菌剂,既能杀虫,又不破坏土壤生态。地面下,0.5 米深处埋着隐形的湿度传感器,当土壤含水率低于 18% 时,智灵会启动地下管网,通过树根附近的渗透孔缓慢补水,水珠渗入土壤时,甚至能避开正在松土的蚯蚓。
最特别的是林区边缘的 “生态缓冲带”:硅化杨的高度从 30 米逐渐降至 15 米,再过渡到 2 米高的速生灌木,枝条间缠绕着智灵培育的 “固氮藤”—— 这种藤蔓既能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滋养土壤,又能为小型动物提供攀爬的路径。缓冲带里没有机械活动的痕迹,智灵的系统里标注着 “野生动物通道”,连夜间的照明都调至仿月光的冷白色,避免惊扰夜行生物。
二、野性生长中的生机
与智灵的规整林区相邻的,是拓和志愿者们亲手播种的区域。这里没有网格,没有统一的树种,更没有机械的痕迹 —— 高大的山槐树干歪歪斜斜,有的枝条因为追逐阳光而伸向智灵的林区,有的则低垂着,为树下的野蔷薇遮挡风雨;低矮的地榆丛里混杂着开着小黄花的蒲公英,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会发出 “沙沙” 的声响,不像智灵区域的落叶那样整齐,却藏着无数生命:蚯蚓在落叶下钻洞,步甲虫拖着黑色的甲壳穿行,偶尔还有几只灰雀从枝头跃下,啄食土里的草籽。
阿禾曾亲手种下的那棵山槐,如今已长到 8 米高,树干上缠着几株野葡萄藤,藤蔓的卷须紧紧抓住树皮,却没有影响树干的生长 —— 拓说这是 “自然的商量”,不像智灵的植物那样 “听话”,却多了几分韧性。树下,坤爷去年撒下的苜蓿草已连成一片,紫色的小花吸引着成群的菜粉蝶,而这些蝴蝶又引来了戴胜鸟 —— 它们用长长的喙啄食土里的蛴螬,粪便落在草叶上,又成了最好的肥料。
在这片区域的中心,有一块凸起的岩石,上面放着拓珍藏的那片刻有农耕符号的陶片。陶片周围长满了苔藓,几滴晨露挂在苔藓上,倒映着天空的云影。拓说这里是 “土地的眼睛”,每次来都会坐一会儿,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 不像智灵区域的树涛那样均匀,这里的风声忽高忽低,时而带着山槐的 “哗哗” 声,时而夹杂着野蔷薇的 “簌簌” 声,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在叶片下 “唧唧” 鸣唱,凑成一曲没有节拍却格外鲜活的乐章。
三、共生的边界
两种林区并非以一道生硬的界线分割,而是像水墨画里的晕染,在中间形成了一条宽约 50 米的 “融合带”。在这里,智灵的硅化杨不再整齐排列,有几株甚至因为旁边山槐的遮挡,悄悄调整了枝条的方向;拓种下的野蔷薇也蔓延到了硅化杨的树根旁,藤蔓顺着树干往上爬,却没有被无人机清理 —— 智灵的系统里新增了一条规则:“非入侵性植物,允许自然生长”。
有一次,拓带着云民的机械载体来巡查,发现一只松鼠正从硅化杨的树洞里探出头,嘴里叼着一颗山槐的种子。机械载体的摄像头记录下这一幕,云民在公共频道里惊叹:“它在帮我们传播种子!” 智灵的数据分析显示,融合带的物种多样性比纯规整区高出 37%,比纯自然区高出 12%—— 这个结果超出了所有预期,连智灵的核心算法都在悄悄调整:将更多的 “自主演化空间” 纳入生态模型。
物流机器人到了融合带就会放慢速度,原本直线行驶的路径,会绕开正在筑巢的喜鹊窝;夜间的监测灯光,也会根据鸟类的栖息规律调整亮度 —— 这些变化没有任何人指令,是智灵通过分析近百天的生态数据,自主做出的 “妥协”。拓把这叫做 “科技学会了倾听自然”。
四、喧嚣的新生
正午时分,雾完全散去,林海彻底苏醒。风穿过林区,掀起层层绿浪,声音里藏着无数细节:智灵区域的硅化杨叶片厚实,风过时发出 “呼呼” 的沉稳声响;自然区域的山槐叶片轻薄,风过时带着 “沙沙” 的灵动;融合带里,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偶尔还会夹杂着戴胜鸟的 “咕咕” 声、小溪的 “潺潺” 声 —— 那是地下水位回升后,新形成的小支流,溪水清澈见底,里面有几尾小鱼在游动,它们是智灵根据古水系数据,重新引入的本地鱼种。
拓带着坤爷、阿禾,还有操控机械载体的云民,沿着林间小道行走。坤爷弯下腰,在融合带的草丛里拔起一株草药:“是柴胡!战前这地方到处都是,没想到还能长出来。” 阿禾则蹲在小溪边,看着小鱼游过,兴奋地对着机械载体说:“你看,它们在吃水草!智灵说这里的水质已经达到饮用水标准了。” 云民的机械臂轻轻触碰水面,力反馈系统传来冰凉的触感,公共频道里传来他的声音:“我第一次‘摸’到自然的水,比数据里的温度更有感觉。”
智灵的全息投影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画面里是这片林海的生态数据:物种数量从最初的 17 种增加到 213 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42%,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是城市的 8 倍。投影的最后,出现了一行文字:“根据拓的‘灵魂’定义,当前生态系统韧性指数:优秀。” 拓看着这行字,笑了 —— 这是智灵第一次用 “非量化” 的标准评价成果,也是科技对人文的最终认可。
夕阳西下时,众人站在高处眺望林海。远处,智灵的规整林区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大地;近处,自然生长的林木肆意舒展,充满野性;融合带里,鸟雀纷飞,蝶舞蜂鸣。拓指着这片景象说:“这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对的 —— 科技没丢,自然没忘,人也在里面。”
夜色渐浓,智灵的监测灯亮起,星星点点的光散在林海里,像落在绿毯上的碎钻。林间的声音渐渐轻柔,只有风还在低语,溪水还在流淌,小动物们在落叶下做着美梦。这片林海,曾是战争的伤疤,如今却成了文明的基座 —— 它不只是由树木构成,更是由科技的理性、自然的野性、人类的情感交织而成,为未来的重生,铺就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原野。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