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玄幻疗愈 > 第十二章 中药香里的拜师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腊月的寒风卷着碎雪敲窗时,炳坤正在药房里翻晒陈皮。八年陈的橘子皮在竹筛里舒展,甘醇的香气混着当归的药味漫在空气里,让她想起那个让人生拐了弯的秋天——那时她还是机关大楼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优秀公务员”奖状,公文包里永远装着未批完的文件,直到母亲的怪病像块巨石,砸进她按部就班的生活。...

    母亲原本能拎着菜篮子爬六楼,某天煎药时突然说看见外公站在灶台边,蓝布褂子上还沾着当年去世时的泥点。从那天起,老人整夜整夜不敢合眼,灯要开着,房门要反锁,看见穿蓝布褂子的人就发抖。西医做了全套检查,病历本上写着“器质性精神障碍”,开的药吃了就昏睡,停药就抱着枕头哭,说外公在枕头底下藏了“带她走的符”。

    炳坤抱着母亲掉眼泪时,单位老领导揣着个牛皮纸信封找到她,里面是张泛黄的处方笺,背面用毛笔写着四合院的地址:“煊先生治过类似的病,不是迷信,是懂人心。”她捏着处方笺在寒风里站了半小时,最终把刚写完的晋升申请锁进了抽屉——比起仕途,她更想要母亲夜里能安稳睡觉的呼吸声。

    第一次踏进四合院时,她穿着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噔噔”的声响在安静的院里格外突兀。煊墨正蹲在银杏树下翻晒艾草,灰扑扑的布衫沾着草屑,脚边摆着个竹篮,里面是刚从父母家拿来的新鲜蔬菜。“刚从老宅回来,”他抬头时眼里的笑意比机关食堂的暖炉还热,“我母亲非让带筐萝卜,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给你和阿姨顺道留几个。”他指了指药房门口的竹凳,“先喝碗姜枣茶,我母亲亲手熬的方子,驱驱心里的寒气。”

    诊室的药柜比她年龄还大,抽屉上的标签是手写的小楷,“合欢花”“夜交藤”“远志”……每个名字都像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母亲刚坐下就开始发抖,盯着墙角的香炉说“外公在那儿抽烟”。煊墨没急着说话,只是点燃三炷沉香,又从药罐里舀出勺琥珀色的药汁,用指尖沾了点抹在母亲眉心:“这是你小时候外公给你熬的枇杷膏,记起来了吗?他总说‘苦过才知甜’。”

    药香漫开时,母亲的颤抖渐渐轻了。煊墨让炳坤坐在母亲身边,教她用指腹按揉母亲的内关穴:“顺时针揉三十圈,想着‘安心’两个字。中医讲‘母子同气’,你的手稳了,她的心才能稳。”炳坤的指尖触到母亲手腕的青筋,突然想起小时候发烧,母亲就是这样整夜给她按穴位,只是那时的母亲手指温暖有力,不像现在这样冰凉颤抖。

    催眠在药房的暖光里开始。煊墨让母亲看着药柜上的铜葫芦,葫芦里晃悠的药汁映出细碎的光斑:“跟着光斑走,回到你十岁那年的秋天,外公在院里摘枇杷,你在树下捡落叶……”他的声音混着陈皮的香气,“他总说等你嫁人,就把枇杷树移到你家院子,可他没等到那天,心里一直记挂着,所以回来看看你过得好不好。”

    药香漫开时,母亲的眼泪突然涌出来,却不是哭闹的泪,是顺着眼角缓缓淌的那种。她抓着炳坤的手说:“我总梦见他站在枇杷树下叹气,原来他是怕我孤单……”那天母亲没再喊“外公要带她走”,只是靠在炳坤肩上,说了很多小时候的事,说到外公把枇杷膏装进玻璃罐时,会特意留最上面那层给她。

    之后三个月,炳坤成了四合院的常客。早上送母亲来做催眠,中午在药房帮煊墨分拣药材,晚上带着新配的安神汤回家。她渐渐学会了看药材的成色,知道当归要选油润的,黄芪得有菊花心,还知道煊墨的药柜第三层藏着罐特殊的陈皮——是他母亲年轻时晒的,存了三十年,每次给心病重的人配药,才舍得放一小撮。“我父亲总偷这陈皮泡茶水,”煊墨笑着给她看罐口的牙印,“老两口拌嘴一辈子,却谁也离不开谁,就像这陈皮,越陈越有滋味。”

    “这味首乌要九蒸九晒,”某天煊墨拿着镊子夹起块黑褐色的药材,“就像人心结,不是一次能解开的,得慢慢来。”他看着炳坤把药材分门别类摆好,标签贴得比机关文件还整齐,突然说,“你母亲的病快好了,但你的‘病’还没治。”

    炳坤正在研钵里捣合欢花的手顿了顿:“我没病。”

    “心里装着太多‘应该’,就像药罐里放错了药材。”煊墨从抽屉里拿出本线装的《中医心理学》,扉页上有他母亲的小楷批注“医病先医心”,“你总想着‘该升职’‘该孝顺’‘该坚强’,却没问过自己心里真正想要什么。那天你锁进抽屉的申请,其实是你自己给心门上的锁。”

    这话像药杵敲在心上,震得她眼眶发烫。母亲病情好转后,单位催她回去上班,可她站在机关大楼门口,闻到的却只有打印机油墨的味道,远不如药房的中药香让人心安。她看着煊墨给老工人配药时,会在药方末尾画个小太阳,说“吃药要带着盼头”,突然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这种能亲手给人带来暖意的日子。

    母亲彻底康复那天,炳坤提着行李箱搬进了四合院的厢房。她把高跟鞋收进箱底,换上了煊墨母亲做的布鞋,鞋底子纳着细密的针脚,踩在青石板上悄无声息。煊墨从药柜最底层抽出张泛黄的拜师帖,上面是他师父的字迹,写着“医者仁心,薪火相传”:“我这徒弟名额空了三年,就等个既懂公文里的‘理’,又懂药香里的‘情’的人。”

    炳坤接过拜师帖时,指尖触到纸页上凹凸的纹路,突然想起第一次来四合院,煊墨给她喝的姜枣茶,甜味里藏着淡淡的辛,就像她此刻的心情——告别过去的不舍,和迎接新生的暖意,在心里交织成安稳的滋味。她对着煊墨深深鞠躬,额头快碰到青砖时,听见老人说:“以后药房的第三层陈皮,归你管了。记得常给我父母送点,就说徒弟泡的陈皮茶,比他们偷喝的香。”

    八年过去,药房的铜葫芦依旧在暖光里晃悠。炳坤把晒好的陈皮收进陶罐,听见玺铭在院里喊“师父说晚上煮当归羊肉汤,阿姨让带的萝卜放哪儿?”她探头出去,看见煊墨正帮玺铭调整太极剑的剑穗,阳光穿过两人的身影,在地上投下交叠的光斑,像极了药柜抽屉上“相生”的注解。厢房的墙上挂着那张拜师帖,旁边贴着她写的第一张药方,字迹歪歪扭扭,却被煊墨用红笔圈出了“用心”两个小字。

    寒风还在敲窗,药房里却暖融融的。炳坤把刚配好的安神汤倒进三个粗瓷碗,碗沿冒着热气,混着陈皮的甜香。她端着碗走到院里,看见煊墨正教玺铭辨认药材,老人的手指点过当归、黄芪,姑娘的眼神专注明亮,像极了当年的自己。“快来喝汤!”炳坤笑着把碗递过去,看着师徒三人的影子在暖光里依偎在一起,突然懂了——所谓师徒缘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像中药配伍一样,你给我温暖的传承,我予你新鲜的生机,在岁月里熬出最熨帖的药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