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 第153章 石破天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里莫诺夫确实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苏联,作为工业大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

    竟然连最引以为傲的工业能力,在本民族的饮料之上,都无法发挥效力。

    欠缺现代化生产技术.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讽刺,而又响亮的耳光。

    里莫诺夫感觉自己的脸上都火辣辣的。

    他可以反驳吗?他无法反驳。

    远东格瓦斯那清爽甘甜、带着独特麦芽焦香和微碳酸刺激的口感,与他童年记忆中那酸涩甚至偶尔带点霉味的家庭自制格瓦斯,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民众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根本就不是个别现象,而就是苏联工业现状的缩影。

    重工业、军事工业倾注了举国之力,而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的轻工业,则被严重忽视。

    甚至是完全看轻,沦落到需要从一个外国私营企业那里“引进”本国传统饮料的现代化生产技术。

    现如今远东贸易从中国运来的海量货物,不正是各种物美价廉的轻工业产品吗?

    填补的,不正是苏联自身巨大而空虚的供给缺口吗?

    他心中轻叹了一声,将杯中的咖啡一饮而尽,仿佛要压下那份苦涩,才继续问道:“秦先生,据我所知,现如今远东格瓦斯已经成为了我们苏联的国民饮料,根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上个月就在莫斯科及周边地区消耗掉了超过五百万瓶。请问目前的产能还能跟上需求吗?“

    “还有真维斯,普希金广场那里人山人海,我听说很多款式都已经断码了你对它的期望是什么?”

    秦远笑了笑,对于具体的销售数据不置可否,只是说道:“产能确实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奥恰科夫厂的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我们也在寻找新的厂址和合作机会,希望能尽快扩大生产,让更多城市的民众能更方便地买到我们的产品。”

    “至于真维斯……是的,市场的热情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们对它的期望,是成为不仅仅在苏联,而是在整个东欧乃至更广阔市场都值得信赖的服装品牌。”

    东欧市场?

    里莫诺夫心中一跳。

    这个秦远还真有野心啊!

    他当然知道,秦远这话不会是无的放矢。

    而最让里莫诺夫好奇的,毫无疑问是那个传闻中惊世骇俗的“罐头换飞机”。

    “秦先生,我很好奇,听说您在古比雪夫买了七架飞机,现如今三百车物资已经备齐。”

    “现如今中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凭借着你的背景和人脉,完全可以在中国国内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你会选择来到局势微妙的苏联呢?”

    他小心翼翼地探询着,在他的理解中有能力买下这么多飞机,而且能极快的调动几百车物资发来苏联的人,必然有着雄厚的背景与人脉。

    而这些都是读者最喜欢看到的东西。

    但秦远的回答却给了他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背景?人脉?”秦远笑着摇头,语气带着一种坦诚的自嘲,“里莫诺夫记者,不瞒你说,我以前在燕京,用我们那儿的话说,就是个‘胡同串子’,没什么正经工作,整天琢磨着怎么挣点钱。”

    “家里没什么背景,更谈不上人脉。”

    “是的,中国各地是在快速发展,南方生产的货卖到北方,海外投资建厂,各种贸易、房地产、家电行业、零售业,一片蓬勃生机,机会很多。”

    他话锋一转,“但是对于我这个没身份没背景的普通人而言,要想在那片红海里闯出名堂,门槛太高了,太难了。”

    “当时我就想着,既然在国内不好打开局面,为什么不跑到国外去闯闯呢?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嘛!”

    “而我呢,恰好打听到K3这趟国际列车,能从燕京直通莫斯科。”

    “我就想,苏联是老大哥,地大物博,机会肯定也多。于是就办了签证,东拼西凑了点本钱,抱着搏一把的心态来到了莫斯科。”

    秦远真假掺半的说着,他很清楚这些记者报社想要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故事吗?

    传奇故事,越是悬疑跌宕起伏,读者就越爱看。

    而他呢,也乐意提供一个这样的故事。

    来给远东格瓦斯,真维斯再添一把火。

    “搏一搏?”里莫诺夫流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对。”秦远毫不迟疑道:“为了凑齐第一批进货的钱,几乎掏空了家底,我还借了一笔利息不菲的高利贷,跟几个兄弟背着塞得鼓鼓囊囊、死沉死沉的五大包货物,从燕京一路硬座熬到莫斯科。”

    “结果一下车,我就发现,苏联的市场……就像一片久旱逢甘霖、干涸了太久的土地。”

    秦远比划着,“我的货,哪怕只是些普通的皮夹克、牛仔裤,一摆出来,几乎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在契卡市场,有来自苏联各大加盟共和国以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更远地方的商人,但为什么我的生意做得最好?”

    “因为我做生意讲诚信,货物真材实料,从不弄虚作假,价格也公道。”

    秦远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当然,可能还因为我这口俄语还算流利,能跟他们顺畅沟通,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所以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他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我喝着你们街边卖的格瓦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缺。后来的事情,你就差不多知道了。”

    秦远说了很多,故事真真假假,掺杂着个人奋斗的艰辛、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冒险精神和那么一点时代的机遇。

    情节足够曲折,也足够精彩,完全符合一个“商业传奇”的叙事模板。

    里莫诺夫听得叹为观止。

    一个在燕京没有身份背景的穷小子,几乎是押上一切,破釜沉舟般地跑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凭借着吃苦耐劳、诚信经营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甚至能撬动国家级的大型贸易。

    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他眼前的商业神话!

    而这个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苏联内部轻工业体系的孱弱和市场供给的极端匮乏,正是造就远东贸易和远东食品腾飞的最坚实基础。

    里莫诺夫作为一名资深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篇专访一旦刊登,必然会引起苏联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和深思。

    其冲击力,或许不会逊色于他先前那些揭露性的“阿富汗战争报道”和“棉花案”。

    为了验证秦远故事的真实性和获取更多视角,里莫诺夫在采访结束后,又专门找了斌子等公司员工、旅馆里其他等待发货的中国“倒爷”。

    而后又跑到被远东食品收购的奥恰科夫饮料厂,找一些工人进行了补充采访。

    得到的反馈几乎一致:员工佩服老板的魄力和智慧,倒爷们羡慕秦远的成功,认为他抓住了最好的时机。

    工人们则对现状非常满意。

    他们口中说着的,总结来就两句。

    “自从工厂被远东食品收购后,大家重新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工资,清清楚楚,大家都觉得有奔头”。

    这些话都让里莫诺夫印象深刻。

    而最直观印证秦远商业成功的,无疑是普希金广场真维斯旗舰店那人头攒动、热度爆表的景象。

    直到中午时分,等待进店选购的人群长队依然没有散去。

    里莫诺夫特地选取了几个角度,拍下了这火爆的场景,心中对于整篇报道该如何构思、如何起笔、如何收尾,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

    回到报社,他匆匆吃了几口黑面包和红菜汤当作午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打字机前,开始专心撰写这篇注定会引起轰动的报道。

    足足花了三个多小时,他才将报道的初稿完成。

    他从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写起,提到其轻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以此为背景,引出了秦远这个来自燕京胡同的“小人物”。

    描写他如何胆大心细,孤注一掷地踏上K3列车来到莫斯科,如何利用中国过剩的轻工业产能,在这片“干涸”的苏联市场上找到了黄金般的机会。

    他的货物如何被抢购一空,他如何发现格瓦斯的商机,如何与中国的秋林厂合作。

    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将斯拉夫人的传统饮料升级换代,如何收购奥恰科夫厂扩大产能,让全苏联百姓都能喝上物美价廉的民族饮料,对抗可口可乐的入侵。

    当然,他也浓墨重彩地提了一笔那桩惊世骇俗的“八百车罐头换四架图-154飞机”的贸易壮举。

    全篇内容,数据、细节、引语、背景分析相结合,文笔流畅,叙事生动,一气呵成。

    他怀着些许激动和豪情,将稿子送到《消息报》主编的办公室。

    主编当时正在与人谈话,谈完之后,才看向自己手下这位以敢言和敏锐著称的“刺头”记者。

    听到里莫诺夫说已经拿到了近期莫斯科风云人物秦远的独家专访,主编眼前顿时一亮,立刻让他把稿子拿过来。

    主编接过厚厚一迭稿纸,开始快速浏览起来。

    他越看,脸色越是认真,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把里莫诺夫吓了一跳。

    “好!这是一篇好文章!”

    主编的声音带着兴奋,“角度独特,材料扎实,故事性强,而且切中了当下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才是我们《消息报》应该发出的声音!”

    不过,主编毕竟是主编,他冷静下来,用手指敲着稿纸:“里面一些过于直接对比中苏制度、以及隐含批评我国工业政策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内容,需要稍微润色一下,淡化政治色彩,突出经济现象和个人奋斗的故事性。”

    “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保留。”

    紧接着,主编给出了一个让里莫诺夫惊喜的承诺:“明天,头版,我给你这篇报道最大的版面!”

    里莫诺夫心中一震,头版最大版面!

    这可是极高的待遇,通常留给最重要的国内和国际政治新闻。

    总编的这个决定,无疑表明报社高层也认为这篇报道极具价值,足以引发广泛讨论。

    “谢谢主编!”里莫诺夫强压住激动说道。

    “赶紧去修改一下,然后送到排版处!”主编挥挥手,“我很期待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

    里莫诺夫拿着稿子,快步走出主编办公室。

    他知道,一篇可能搅动莫斯科乃至更广范围舆论的报道,即将从他手中诞生。

    要石破天惊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