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大营外自报家门后,典农中郎将谢缵亲自出迎,一见面就对石守信恭敬行礼道:“石公台快请入帐一叙,粮秣账册,谢某早已准备妥当,恭候公台多时了!”
谢缵爽朗大笑道,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他看上去四十多岁,年富力强,又不似丘八那般五大三粗,显得非常儒雅。
“请!”
石守信面带笑容,跟着谢缵进了大营。一见面,双方的气氛就非常和谐。
这里名为屯田区,实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营,不仅木栅拒马一应俱全,而且箭楼林立,交叉部署,隔几个箭楼,后面便有一个瞭望台。
整个大营的规模很是惊人,被划分出了六个单独的区域,彼此间有营门连通,还有哨卡,进出都要报口令。
三国时期,战争就是主旋律,一切皆为战争而生。
石守信从这个大营的部署,就知道曹魏的军事准备很扎实。即便是司马氏篡权,在这方面也没有放松过。
一行人进入典农中郎将的帅帐后,只见里面居然有十几个小吏,正在搬运成堆的竹简,许多人都在伏案点算,忙得不可开交。
“石假佐,您请过目,这边是总账,那边是这些年粮仓支出和收入的条目,还在核验之中。待你核验过账册后,再去粮仓核验粮秣数量。
大将军此前已经跟本官说过朝廷会派人来核查粮库,一切账目,本官都已经准备妥当。”
谢缵很是谦逊的说道。很显然,他是早有准备。
谢缵是司马懿的老乡,是空降到河东做官的。跟本地河东大族,可不是一个鼻孔出气。在石守信来这里之前,司马昭就已经跟谢缵打过招呼了,说有人会来这里核查粮库情况,让他好自为之。
这话看似没什么油盐,实则内含深意。
司马昭的目的只是为了伐蜀,而不是给老乡难堪。反正他已经把话带到了,如果谢缵平日有倒卖军粮,那么利用这个时间差,就该把粮库补齐,到时候可以应付巡查。
司马昭只能帮谢缵帮到这里,真要被查出来什么,他必须秉公办理。要不然伐蜀因为缺粮而功亏一篑,到时候少不得要拿谢缵人头以谢天下。
当然了,如果谢缵平日里没有作奸犯科,粮库的账目对得上,那么这个提醒也能表达司马昭对老乡的回护之意。
“嗯,中郎将准备得很妥当嘛,那这就开始查吧。”
石守信微微点头道。
哈?我只是稍稍客套一下,你还真查啊?
谢缵面色一僵,随即露出苦笑。他原本以为只是走走过场,没想到朝廷是真想查,又或者是这个愣头青想公事公办。
谢缵将石守信拉到一旁,对他低声说道:“公台借一步说话。”
石守信心领神会,随即带着谢缵来到自己居住的屋舍。谢缵小心翼翼搬来一个木箱子,将其打开,里面是一张又一张的借条。足足有数十张之多。
“这些都是河东大族积年所借,说是为了赈济当地受灾百姓,每次我都是无奈应允。
至于他们是不是真的赈济了,谢某亦是无从查证,只求河东无事便好。”
谢缵注意到石守信面沉如水一声不吭,他又补充道:“大约有一百多万斛的缺口,一年的屯田产量。”
“此事大将军知道么?”
石守信开口询问道。
典农中郎将把军屯里的粮食借给河东大户,这件事可不算小事啊!
“或许知道,但那也不是谢某禀告的。”
谢缵摇摇头道。
听到这话,石守信似笑非笑看着谢缵,十分轻佻的嘲讽道:“有些不守妇道的女子,腰带比那柳絮都要松,但凡是个男人都能扯下来一亲芳泽?谢公的腰带,是松还是紧?”
你就说你是不是荡妇吧!河东世家要借粮你就借,还说你不是个公交车?
见石守信如此讥讽,谢缵自知理亏,亦是没有还嘴。
很久之后,谢缵才长叹一声道:“淮南三叛,声势浩大。大将军府权势不稳,不仅是洛阳的百官看到了,河东的大户们也看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河东大户们找我借粮我不借,那万一他们起兵响应毌丘俭、诸葛诞之流,甚至直接抢夺屯田军粮,我该如何应对?”
谢缵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典农中郎将了,自然对本地局势的理解深刻。至于当时河东大族究竟是在试探,还是真的缺粮了,已经无法得知他们当时的想法。
“这样吧,这些借条我誊抄成一份,做成账册带走,上交朝廷。谢公之事,石某回去后会跟司隶校尉美言几句。至于司隶校尉乃至大将军听不听得进去,石某就说不好了。”
石守信点点头道,并没有为难谢缵。
他理解了谢缵的难处,为了稳住河东大族,不让他们积极响应淮南三叛,谢缵作为河东地区的典农中郎将,自然不能激化矛盾。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只不过这些事情,不是石守信可以解决的,如实上报即可。
司马家得位不正,有一系列的后遗症,而且根本无法解决,只能苟一天算一天。既然把话说开了,谢缵立刻对石守信千恩万谢,表示随便怎么查账都行,反正他问心无愧。
在谢缵的积极配合下,清点粮仓库存的工作两三天就完成了。最终的结果确实如谢缵所说,所缺的部分,和借条上的部分基本上对得上。
剩下那点误差,都在朝廷允许的损耗范围内。毕竟,粮仓里的耗子平日里都要消耗一点呢。
水至清则无鱼,想完全一板一眼的对上,根本不可能。换言之,谢缵这个官员还是忠于本分的,甚至是称职的。
只不过他抵挡不住河东大族的步步紧逼。
在臣不敢言忠的时代,世家侵占官府的权力,是一种必然现象。
离开了屯田治所以后,石守信心情颇为沉重。
他虽然不指望司马家有多大本事,但也没料到司马家还没统一天下,这个国家居然就已经有亡国之相了。
为了获取支持,司马氏不得不跟本地大族分享权力共治。现在已经公然有借无还,将来会如何,简直不敢想象。
再次来到安邑城外,这次石守信驻足良久,一直在权衡利弊,并未贸然入城,也没有匆忙离开。
“阿郎,我们为何不去送那个征辟文书呢,送到了好回洛阳呀,大娘子还在家等你呢?”
看到石守信在城门外不肯入城也不肯走,细狗忍不住提醒他道。
“走,入城。”
石守信已经打定主意,对细狗招了招手。
他想明白了,不能就这样离开,这项工作,现在只做到了“仅能交差”的程度,还远远谈不上办好。
作为一个下属,要时刻揣摩顶头上司,部门经理和总裁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权衡利弊,把精力用对地方。
而不是想当然的自嗨。
查账这件事,司马昭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保证伐蜀的粮秣够用,在此基础上,粮秣越多越好。
至于世家那些花花肠子,司马昭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或者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他要的是忠诚,只要是站在司马家这边的大户,在地方上稍微过分点,无伤大雅。
也就是说,对于司马昭来说,石守信的任务下限很低,上限却看不到顶!
这也是石苞敢于将这个任务交给他这个无名小卒去办的原因。
在司马昭看来,谢缵这般借了很多粮食出去的情况,也是因为过去那些年天下不稳的无奈之举,是情有可原的。
只要库存足够支援伐蜀,那么司马昭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石苞的想法肯定不止于此,因为他是司隶校尉。
账目该如何,在他这里必须心中有数。河东地区大户们别有心思,他也是要知道这里水深水浅。
万一跟淮南一样出事了呢?
他对于石守信的期望,肯定不止于把事情办得能糊弄过去就行。
“简单任务”,看上去并不简单!思索良久,石守信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
……
河东郡太守府衙门后院,太守王濬和夫人徐氏正在下棋。
王濬是弘农人,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徐氏乃是曹魏三朝重臣徐邈之女。这对夫妇可谓是非富即贵。
王濬今年已经是五十多岁,他出道很早,也出名很早。
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王濬当初因为岳父爬得多快,后面就因为岳父拖得多慢。
王濬岳父徐邈是曹魏老臣重臣,深受司马懿忌惮。因此王濬的官路也被司马氏代曹的黑天鹅事件给耽误了,至今依旧只能在地方上担任官员。
他能当上河东郡太守,还得谢谢曹髦的提拔之恩。
当然了,司马氏逐渐将政治对手剪除,因此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站队曹氏的老臣,也不再那么忌讳了。
所以王濬如今处于一种看起来还可以往上挤一挤,但前途明显不太妙的境地。
“阿郎有大志,这天下将变,一定有阿郎施展抱负的机会。”
徐氏看着王濬,五十多岁了还像个孩子一样闷闷不乐,忍不住出言安慰他。
“这种事情,谁又知道呢,唉!”
王濬长叹一声,有种壮志未酬,却蹉跎半生的无奈。
正在这时,次子王矩蹑手蹑脚的走过来,在王濬耳边嘀嘀咕咕说了半天,面色非常忧虑。
听完儿子描述,王濬的心亦是一点点下沉。
“麻烦来了,夫人先歇着吧,我要去接待朝廷派来的使者了。”
王濬看着徐氏长叹一声,跟着王矩去了书房。
不一会,那位朝廷的使者被带到,正是石守信无疑。
“王府君,鄙人石守信,字敢当,乃是司隶校尉旗下假佐,我从洛阳而来,到河东公干。”
石守信言简意赅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却并未说具体是因为什么而来。
王濬瞥了一眼站在身旁的次子王矩,轻轻摆了摆手。后者便不动声色退出了书房,带上门并守在门口。
“不知谒者找王某何事?司隶校尉……好像与某没有什么交集。”
王濬面色平静问道,他虽然还能保持面上的平静,但心中却已经起了惊涛骇浪。
司隶校尉旗下的人找茬,想想也知道没什么好事!
“某这里,有一份朝廷档案的誊写,王府君有没有兴趣看一下?如果没有兴趣,那某只好回洛阳以后,给大将军看了。”
石守信看上去非常沉稳,不苟言笑,亦是不咄咄逼人。站在那里如青松挺立一般,不卑不亢。
王濬伸出手,做了个“请”的手势。
石守信从袖口里摸出一个卷轴,将其摊开放在桌案上。
然后,就这样静静的看着王濬,什么话都不多说。
只见这卷轴纸上写着:河东裴氏,向屯田治所粮仓借了多少多少斛军粮,后面写着“一”“三”,河东柳氏,多少多少军粮,后面写着“一”“二”。
这玩意就是一份借据的抄录集合,只是后面标注的“一二三”让人不明所以。
“王府君,石某想问你一句,不知道这些借粮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石守信看向王濬询问道。
“呃,这些事,王某略有耳闻,确有其事,但一直未有实证。
借粮之事板上钉钉,不过这数目王某并未勘验过。”
王濬一边解释,一边不由得额头上冒虚汗。
“王府君就不好奇么。
每一条后面那些一二三,乃是在下去粮仓查证后标注的,您就不好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么?”
石守信笑着问道,只是这脸上的笑意,看着有点冷。
“是何意呢?”
王濬问道。
“一代表淮南一叛时借粮,二代表淮南二叛时借粮,三则是代表淮南三叛时借粮。
我这么说,王府君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么?您是真糊涂呢,还是装糊涂?”
石守信用食指敲击了一下桌面,此刻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假佐,还带“权”字,但他的能量之大,绝对不是王濬可以轻视的。
王濬忍不住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他知道,自己的麻烦来了。
淮南叛乱,河东的世家居然找屯田的典农中郎将借军粮,他们是想干什么?
是想配合造反呢,还是造反呢,还是……造反呢?借那些粮食,总不会是自己吃的吧?
难道一口气吃几万斛?
会不会,是为了背刺已经出兵淮南的司马家呢?
或许是,或许不是,所以,还是让司马昭看看,让司马昭来判断一下比较好,对吧?
那么作为河东郡的太守,郡内有这么大的隐患,这究竟是因为能力不足失职呢,还是因为跟河东地方的大户沆瀣一气呢?
很多事,可经不起推敲和细查啊!
“谒者若是要对付王某,直接索拿便是,也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既然愿意书房密谈,那自然是有妥善的处置之道,您有话不妨直言。”
王濬沉声说道,已经不打算绕弯子了。
石守信点点头道:
“王府君是明白人,我就这么说吧,大将军有伐蜀之意,这个朝野皆知。
所以他很在意,河东郡内大户,对他到底忠诚还是不忠诚。
王府君,您说,您忠诚么?
如果忠诚的话,该怎么证明给大将军看看呢?
如果这封文书送到大将军府,您这河东郡太守,只怕已经当到头了。”
石守信敲打王濬道,打消了对方心中最后一丝侥幸。
司马家是搞背刺起家的,所以就格外看重别人对他们是不是忠诚的!
光嘴巴说是没用的,司马懿当年甚至还指洛水为誓呢!
要证明“忠诚”,得有具体的行动。
“请谒者示下!王某肯定是有诚意的。”
王濬急得满头大汗,就差没说直接给石守信跪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