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期间遵化铁厂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尤其是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炉,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而朱高炽也没有闲着,他亲自去了一趟山东。
此前他便从后世记忆里得知,炼钢离不开一样关键东西——石墨。
这石墨质地坚硬、耐高温,既能做炼钢时的耐火材料,又能制成模具,让铸件更光滑、更精准,正好能解决遵化铁厂“铸件粗糙、易变形”的难题。
山东青岛一带,本就是中国石墨工业的发源地,早在宋元时期就有百姓开采石墨,用来做书写的墨锭,到了明初,当地更是有不少小矿坑专门出产石墨,素有“中国石墨之乡”的美誉。
朱高炽与朱雄英带着熟悉矿脉的山东府吏直奔青岛,没费多少功夫,就找到了几处储量丰富的石墨矿——有的矿坑露天就能看到黑色的石墨层,有的则只需浅浅挖几米,就能采到纯度极高的石墨块,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
他当即下令,由山东官府协调人手,组织当地矿工开采石墨,又调了十辆骡车专门运输,还特意叮嘱“轻拿轻放,不许磕碰”——石墨质地脆,一旦摔碎,就不好加工成模具。
短短五日,第一批石墨就运出了矿坑,黑亮的石墨块装满了三辆骡车,顺着官道往遵化铁厂赶去。
紧接着,一车车的石墨被送入了遵化铁厂。
朱高炽召集了厂里手艺最精湛的几位老工匠,亲自演示石墨模具的制作方法:先将大块石墨按铸件尺寸切割成粗坯,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最后在模具内壁涂一层薄薄的耐火泥,既能防止石墨高温下开裂,又能让铁水更容易脱模。
老工匠们上手极快,不过两日,就掌握了石墨模具的制作技巧。
没过多久,一个个耐高温的石墨模具就摆在了炼铁作坊里——有铸炮管的长筒模具,内壁光滑如镜;有造船锚的厚重模具,边角圆润、尺寸精准;还有造农具的小型模具,纹路清晰、细节到位。
以往用陶土模具铸器,铸件表面满是砂眼,还得花大量时间打磨;如今用石墨模具,铁水浇铸后冷却脱模,铸件表面光滑得不用再打磨,不仅省了工时,还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老工匠李铁匠拿着用石墨模具铸好的炮管零件,反复摩挲着表面,忍不住感叹:“这石墨模具真是神物!以前铸十个炮管零件,能有三个合格就不错了,现在用这模具,十个里能有九个达标,还省了打磨的功夫,这效率至少提了三成!”
朱高炽看着作坊里忙碌的工匠、整齐摆放的石墨模具,心里清楚,石墨的到来,不仅解决了铁厂“铸件差”的问题,更让炼钢流程往前迈了一大步。
有了改良熔炉炼出的好铁,再加上石墨模具铸出的精准零件,将来水师的火炮能更精准、船锚能更坚固,甚至还能造出更复杂的机械零件,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一旁的周显也笑着道:“殿下真是慧眼识珠!谁能想到这用来写字的石墨,竟能成炼钢的宝贝?有了这石墨模具,遵化铁厂的铁器,怕是要成大明最好的铁器了!”
朱高炽点头,目光落在远处新建成的第二座熔炉上:“这只是开始。等石墨开采量上来,咱们还要把模具推广到所有作坊,让每一件从遵化铁厂出去的铁器,都是精品。”
“到时候,不仅水师能用,还要卖到江南、卖到边疆,让天下人都知道,遵化铁厂的铁,是最好的铁!”
停工半个月,虽然铁匠们不能再炼铁了,但是朱高炽承诺的工钱却是按时发放,甚至做到了按天发放——每日清晨,羽林卫便会带着银钱和粮米守在铁厂门口,工匠们只需报上名字,就能领到当日的两文工钱和足够的口粮,从不拖延、从不克扣。
有工匠家里急需用钱,找周显说明情况,还能提前预支三日工钱,这般灵活又守信的做法,让工匠们彻底没了闹事的心思,反而是对朱高炽颇为敬佩。
毕竟在这个年代,官员多是“画饼充饥”,能像朱高炽这样言出必行、不亏待下人的好官,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不但给他们吃饱饭,而且还给他们发工钱,这是所有工匠先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前在贪官把持下,他们不仅要干最累的活,还得忍饥挨饿,别说工钱,就连掺了沙子的稀粥都未必能喝够;如今顿顿有白米、偶尔有肉,每天还有现钱拿,家里的孩子能买得起糖,老人能抓得起药,这样的日子,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真真切切握在了手里。
有了工钱,而且拿到了工钱,这才是匠人们真正在意的事情。
对他们来说,“承诺”再好听,不如手里的银子实在;“未来”再美好,不如当下的日子安稳。
朱高炽不仅给了他们未来的盼头,更给了他们当下的实惠,这份恩情,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正因为如此,短短半个月后,匠人对于朱高炽的命令可谓是言听计从——让拆旧炉,没人犹豫,拿起锤子就上;让学建新炉,没人推诿,围着津铁坊的工匠仔细请教;让搬运石墨,没人偷懒,肩扛手抬,生怕耽误了进度。
一车车石墨被送入铁厂后,立刻就成了绝佳的耐高温材料,工匠们按照朱高炽的要求,将石墨块切割成规整的石板,仔细镶嵌在新炉内壁,既能抵御高温灼烧,又能减少铁水与炉壁的粘连,大大降低了铁料损耗。
半个月的时间,先前几十座低矮破旧的土法炼铁炉全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起而起的高炉——高达七丈,直插天穹,炉身用青砖砌成,外壁裹着加固的铁条,顶端装有新设计的排烟管,底部留有方便出铁的开口,远远望去,一排高炉整齐排列,气势恢宏。
凑近了看,炉壁上镶嵌的石墨石板泛着乌亮的光泽,鼓风装置连接着水力机械,不用再靠人工拉拽皮囊,只需开水闸,就能为炉膛持续输送强劲风力。
老工匠李铁匠抚摸着新炉壁,忍不住感叹:“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气派的炉子!有这炉子,咱们炼出的铁,定能比江南的好上十倍!”
其他工匠也围着高炉,脸上满是自豪——这是他们亲手建起来的高炉,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聚宝炉”。
此刻没人再怀念旧炉,所有人都盼着新炉开炉的那一天,盼着用这新炉子,炼出最好的铁,挣更多的钱,让家里的日子更红火。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