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明:最强太孙,开局求老朱赐死 > 第571章 议论,不安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元璋当然也知道,这种政令很不好改。

    如果能直接改,朱允熥也不会用试点来测试。

    他还知道,现在方孝孺在大明日报,那些天下大公的观点,正是为了这些作为思想铺垫,宣传了那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算好。

    现在等的正是试点的成绩,希望试点可以带来惊喜。

    朱元璋说道:“你先下去吧!”

    解缙道:“臣退下了。”

    朱元璋在琢磨这事,又道:“等等,你告诉邓辉,就说这是咱的命令,扩大试点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宿迁一地。”

    解缙稍稍停顿,再躬身道:“是!”

    同时他心里在想,接下来的邓辉,压力可大了。

    扩大试点范围,就是跳出宿迁,在其他县进行,其他县的地主,可不像宿迁那样,被朱允熥收拾过一次。

    邓辉就算领了圣旨这样做,但也会被不断反对。

    但那也是邓辉的事情,解缙在想,和我也没多大关系。

    朱元璋看着解缙离开,心里想的,也是邓辉能不能扛得住这一份压力。

    想到宿迁一个县,能增加三倍的税。

    如果整个大明推广,都增加三倍的税,再加上红薯也推广出去,产量起来了,老朱不敢想象,大明各地的粮仓有多充盈。

    想法绝对是很美好的,但不好实现。

    朱元璋道:“吉祥,你给咱放出,宿迁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消息。”

    还要看看,其他官员的反应。

    给他们做好铺垫,好告诉他们,这是能有多好。

    当初的传言,要成真了。

    朱元璋补充道:“就放出消息说,这是对受灾地区,一个快速恢复耕种的方法,别提要推广整个大明,让他们知道就好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

    强势如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也是要一点一点尝试。

    吉祥道:“是!”

    ——

    当天晚上。

    朝中不少官员,都来到李焕文的家里。

    很显然,朱元璋放出的消息,开始发挥出应该有的效果了。

    暴昭问道:“李大人,宿迁一事,是不是真的?”

    他们现在都很心急,如果真的要实行,当年那些传言,要变成现实,他们家里以后岂不是要把大量的粮食,上交上国库?

    李焕文现在也是皱起眉头,忧心忡忡,道:“真的!”

    作为户部尚书,他肯定能得到第一手资料。

    “真的增加了三倍粮食,其中几个地主,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粮税。”李焕文说道。

    “这如何是好?”

    侯泰担心道:“陛下看到效果不差,一定会想方设法,推广出去的。”

    根据他们对朱元璋的了解,是一定会如此做。

    只要真正利于百姓,利于大明的事情,朱元璋绝对不会含糊。

    他们对这件事,还是懊恼的。

    怎么在发生之前,他们一点消息都得不到?

    朱允熥静悄悄地做,现在有结果了,他们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特别是真的做出成绩,根本逆转不了结果。

    严震直说道:“根据目前的消息,这是用于受灾地区,快速恢复耕种,应该和其他地区无关。”

    任亨泰说道:“在受灾地区,都验证了效果甚好,你相信陛下会无动于衷吗?”

    此言一出,他们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些官员不一定都是坏的,他们也愿意为民。

    但前提是,不要损坏自身的利益才行!

    他们家族下面,田地绝对不少。

    另外,他们是当官的,有功名在身,家里也是豪绅地主,本能地认为,必须要有特权。

    要不然,他们读书当官,为的是什么?

    既然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定要和普通人有所区别,享有特权,才能显得他们读书、功名的作用。

    这就是阶级了。

    他们都是上层阶级,和普通百姓的阶级对比,特权是最明显的区分。

    读书除了当官,就是为了摆脱自身的阶级,晋升到更高层次,享有上层阶级能有的一切。

    这是自古以来,固有的规矩。

    自古至今,所有王朝,都是这样做的。

    以前那些世家门阀,更是如此。

    在不破坏他们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也很乐意为民。

    但破坏了,他们第一个不乐意。

    刘三吾说道:“其实你们在这里,想再多也没用。”

    李焕文问道:“刘大人为何这样说?”

    刘三吾说道:“今年的红薯,又是大丰收,已经证实过,即使贫地的产量也不低,将来红薯大量出现,你们拥有再多的田地,又如何呢?”

    谷贱伤农。

    其实也伤他们。

    当粮食不再值钱,田地的价值,似乎也没有那么大。

    听了刘三吾,直戳重点的一句话。

    在场的官员,全部沉默了。

    这是血淋淋的事实。

    除非他们可以反抗红薯的推广,但谁敢反抗,谁就要人头落地。

    红薯是目前朝廷的重点项目之一。

    就算他们反抗,但种子已经传出去了。

    普通百姓,不一定会反抗。

    只要有人种,就会大量出现。

    这件事计较起来,好像是无解的。

    他们再也讨论不起来,一个红薯,秒杀一切。

    ——

    当天晚上。

    朱元璋就知道了,那些官员在李焕文家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对话的内容

    由此可见锦衣卫的渗透,能有多厉害。

    很多事情,不是不想查,而是看锦衣卫,想不想上报回去。

    得到了他们对话的内容,朱元璋冷笑了。

    “他们当官的,想的首先还是自己。”

    “不过刘三吾说得很对,未来有红薯了,他们挣扎,还有用吗?”

    朱元璋心里暗想,幸好红薯来得及时。

    他再看今年红薯收成的奏章,不管是朝廷种植的,还是推广出去,给普通百姓种植的数据,都是特别好看。

    对红薯的食用开发,以及深加工的产品,出现的越来越多了。

    其中做成红薯粉,是最常见的方法。

    朱元璋忽然觉得,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推广,阻力似乎不是太大了,但一定还会有阻力。

    比如丈量田地一事,就没有那么容易进行。

    毕竟按照田亩收税,一定有人会隐瞒田地的数量,达到少交税的目的。

    朱元璋自言自语道:“还是等允熥回来,再考虑这件事,允熥一定有办法的。”

    这些想法,最开始就是朱允熥提出来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