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重生急诊科:系统助力登顶医学巅峰! > 第十三章 针锋相对!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心外科那间小会议室,门一关,外面的喧嚣就彻底隔绝了。

    空气沉甸甸的,闷得人胸口发堵。

    长条会议桌旁,坐着的几位,随便拎出一个,都是腾华医院跺跺脚,相关领域都要抖三抖的大佬。

    心外的赵德海,刚从手术台下来,脸上的疲惫也盖不住那股子硬朗劲儿,手指头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着,笃,笃,笃。

    血管外的李建军,身子向后靠在椅背上,神情淡淡的,让人猜不透他心里是赞成还是反对,透着一股子老江湖的沉稳。

    妇产科的林巧,眉头轻轻蹙着,手里捏着支笔,指尖在笔杆上缓慢滑动,似乎在反复掂量着什么。

    麻醉科的马平川,脸色最是难看,黑得像锅底,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这事儿不靠谱,少来烦我”的低气压。

    萧同光挨着赵德海坐着,脸上也没什么多余的表情,偶尔掀掀眼皮,扫一眼坐在对面的陈青锋。

    陈青锋是最后一个进来的,也是这屋里头衔最低的一个。

    但他往那一坐,腰杆挺得笔直,面前摊着病历和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草案,那份镇定自若,压根不像个刚进门的新兵蛋子,更不像是在面对几位能决定生杀大权的主任。

    没人先开口。

    屋里只有空调单调的送风声,还有赵德海那不紧不慢的敲击声,一下,又一下,那声音钻进耳朵里,磨得人心头发慌。

    终于,赵德海敲桌子的手指停了。

    他抬了抬下巴,冲着陈青锋的方向。

    “人齐了。”

    声音不高,却分量十足。

    “急诊科的小陈。”

    “把你那个‘了不起’的方案,再给各位主任说说。”

    “重点是风险,还有你怎么拆雷。”

    最后那句话,他咬字格外重,明摆着是把最难的问题直接丢了出来,带着考校和质疑。

    陈青锋没理会那话里的刺儿。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的白板前。

    手很稳,拿起笔,唰唰几下,在白板上勾勒出一个简易的主动脉解剖图,把夹层撕裂的范围标得清清楚楚——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各位主任,时间紧,我直接说重点。”

    “Stanford A型合并DeBakey III型,孕32周。”

    “按老办法,先剖宫产再换血管,我们初步估算过,大人孩子一起没的可能,七成往上。”

    “能抢救的时间非常短,任何一步耽搁,后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他说话不快不慢,逻辑清晰,听不出半点新人的慌张。

    “所以,我们想试试体外循环辅助下,剖宫产和主动脉置换,一起做。”

    话音没落,麻醉科的马平川猛地一拍桌子!

    “砰”一声巨响,吓了众人一跳!

    “胡扯淡!”他嗓门陡然拔高,震得人耳朵嗡嗡响,“体外循环下剖宫产?!小陈,你摸过体外循环机没?你知道那玩意儿跑起来是啥样不?!”

    “低温!血兑得跟水似的!全身打肝素!要命的炎症风暴!”

    “这套东西砸在一个三十二周的娃娃身上,谁敢说他出来是喘气的?就算喘气,脑子坏了算谁的?”

    “还有麻醉!你告诉我怎么管?!大人要命,小的也要命,血压跟坐跳楼机似的,这边肚子划开,那边心外要停循环、要灌注——操!你当老子是神仙啊?!”

    马平川一连串的问题像机关枪似的扫射过来,每个字都戳在这个方案最要命的软肋上。

    会议室里的温度好像瞬间降了好几度。

    马主任吼完了,屋里静得吓人,只有他粗重的喘气声。

    没等陈青锋张嘴,妇产科的林巧也开口了。

    她声音比马平川柔和多了,但抛出来的问题,分量一点不轻。

    “陈医生,马主任说的,确实是我们最担心的。”

    “从妇产科角度看,首先,孩子能不能受得了体外循环这种非生理状态,两眼一抹黑,没经验,全是赌。”

    “其次,剖宫产本来就怕出血,现在全身抗凝,子宫、肚子上的口子,万一血止不住怎么办?那是直接要大人命的。”

    “还有,这手术的顺序。先取孩子,还是先修血管?先取孩子,万一子宫收缩不好大出血怎么办?先修血管,那孩子在体外循环上泡那么久,能不能扛得住?”林巧提出的问题,条条都关乎母子两条人命。

    接着是血管外科的李建军,他身体前倾,手指交叉搁在桌上。

    “小陈,你的想法很大胆,逻辑上似乎想走捷径,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是给自己挖坑。”

    “两个大型手术团队,心外和妇产,同时在一个手术台上操作?空间够不够?器械够不够?无菌要求怎么保证?”

    “最关键的是协调。谁主导?听谁的?剖宫产要快,主动脉置换要精细,这两个节奏完全拧巴,怎么衔接?万一术中夹层又撕了,或者胎心掉下去了,有备用方案吗?”

    李建军的话,刀刀见肉,全是多学科协作的现实难点。

    最后,赵德海冷冰冰地补了一句:“体外循环的建立和维持,本身就极度复杂。又要保妈的循环,又要保胎盘灌注,参数怎么定?管子怎么插?你想过没?”

    一堆问题,劈头盖脸砸下来,要把陈青锋活埋了。

    每一个问题都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方案,听着就悬。

    萧同光坐在那里,双手不自觉地交握,指节绷得有些发白。

    他脸上没什么波澜,心却提到了嗓子眼。

    这些坎儿,他比谁都清楚。

    但他更想看看,陈青锋怎么趟过去。

    会议室里安静得可怕。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白板前的年轻人身上。

    陈青锋听完了所有质疑,脸上还是那副淡然的样子,看不出什么情绪波动。

    他放下笔,转过身,正对着会议桌旁的几位大佬。

    “各位主任提的问题,都打在七寸上,也正是咱们接下来要一起啃的硬骨头。”

    他没回避,也没显出半点慌乱。

    “关于麻醉和体外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他看向脸色最难看的马平川,继续说到,“风险肯定存在,多大,现在谁也说不准,没经验可循。但咱们不是没办法把风险往下压。”

    “比如,体外循环可以考虑用常温或者浅低温,避开深低温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损伤。流量和压力,尽可能维持在生理正常范围,优先保证胎盘的灌注。”

    “抗凝药物,可以选择作用时间短、容易被拮抗剂中和的类型。孩子一取出来,立刻用药中和掉肝素。”

    “至于麻醉管理,”他语调平稳,字字清晰,“技术要求确实是顶级的,监测手段也必须跟上。这得仰仗麻醉科拿出压箱底的本事,制定最周密、最细致的方案。可能需要同时密切监测大人和胎儿两方面的生命体征。用药方面,也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代谢最快的药物。”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