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5章 问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陛下认为造反的根由是什么?是百姓顽劣,还是官员无能?”

    朱高炽毫不犹豫,“只有极少数是奸人所致,大多都是当地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堪命,于是揭竿而起。”

    “普天之下都是这样,如果能过好日子,百姓是不想造反的,安南能不断的乱起来,归根结底是有当地百姓支持。

    臣研究过安南为何屡次暴乱,大多是因为朝廷官员过去后,虐待民众百姓,人心不服生乱,后来换了两位擅长治理的左右布政使,去年便稍好了些。

    奴儿干都司的情况本质上和交趾是一样的。

    保证其统治稳定的关键就在于消弭造反的可能。

    臣请陛下派出巡抚,到奴儿干都司去,将那些加入大明军队的女真首领、以及普通的百姓,还有生活在奴儿干都司统治范围内的生女真首领、百姓,以及汉人的百姓、商人、武官、文官。

    总之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都问询一次,将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大明哪方面不满,或者是有什么制度上的冤屈,都听一遍。

    听取各方意见,如果其中真的有大明错漏很大的地方,就及时改正,既然我们不可能真的把所有人都杀光,那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们为敌呢?”

    李祺听着李显穆这番话,脑子里面顿时想起了一个词——协商。

    充分接受来自各方的意见,并且相互交流将可消解的矛盾消弭,这就是重要意义。

    有多少悲剧、惨案、敌视,都是因为交流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呢?

    “明达你这个想法,很新奇啊,朕方才仔细想了一下,历史上竟然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朱高炽很喜欢李显穆的这个提议,非常符合他对于大明天下的治理思路,那就是不打仗。

    李显穆轻声道:“因为圣人说过,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我辈读书人矢志于教化四方,无论哪种想法,都太过于高高在上。

    虽然天朝上国真的高高在上,可却不该直接表现出来,就像是富贵的人瞧不起穷人,可直接说出来那就是结仇了。

    穷人一直穷的时候便算了,一旦富贵起来不整死他岂不是白受屈辱了?

    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从来不主动去教化,可蛮夷都主动归附汉化,甚至有刘渊这种克己复礼,比汉人大儒还大儒的蛮夷酋长。

    唐朝的契苾何力愿意为唐太宗殉葬,安史之乱时多少胡人大将给大唐卖命!

    对待蛮夷的态度是一种手段,而且很多时候,比刀枪剑戟还要好用。”

    说到这里,李显穆望向立在旁边的朱荣,朱荣脸上有些尴尬,毕竟李显穆这些话好像是在说他们很没用一样。

    “总兵不必多想,没有武力作为依凭,那就是宋朝的下场,契丹人骑完女真人骑,女真人骑完蒙古人骑。

    我说那些话,只是因为现在用武力所能够做到的,就只是如今这些了,先帝五征蒙古,也只能做到现在这种地步。

    难道我大明的军队,还真的能把深山老林里面的女真人都清剿干净吗?

    朱总兵觉得呢?”

    李显穆从不是废武派,恰恰相反,他比谁都更重视武力,甚至他可能是大明唯一一个准备改革大明军制的臣子。

    他只是看清楚了现实,以如今大明的武力,是无法根本上解决现在的边境问题的。

    他必须要开一条新路出来,去尝试新的办法,这是他所留给后世子孙的政治经验或教训。

    朱荣点点头道:“枢臣说的在理,我们不可能杀进深山老林,实际上我们的控制范围,也只在南面,再往北真正到了白山黑水,大明的控制力就极低了。”

    明朝辽东不等于东三省,基本上大明只控制最南边的土地,后世黑龙江那一块,属于羁縻中的羁縻,控制力很弱。

    历史上正因如此,宣德朝就不再经营那一块土地,甚至裁撤了奴儿干都司。

    “子荣,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觉得呢?”朱高炽望向了杨荣。

    “臣觉得明达说的颇有道理,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大明有事尚且要开廷议,听不同大臣的意见。

    辽东、奴儿干都司到底该实行什么政策,臣觉得不能就这么坐在千里之外、两千里之外,就直接实行下去。

    还是要多问问、多看看,一切都是辽东的长治久安嘛,毕竟辽东安定一些,朝廷花费也少一些,这些年辽东军需逐年攀高,这么下去可不行。”

    黄淮亦拱手道:“臣也这么认为,守正公所说的乃是老成持重之言,先听听辽东内外百姓怎么说,朝廷才好对症下药。”

    朱高炽陷入了沉思之中,手中还没看完的奏章不自觉的在桌子上不断一上一下,如同翻飞的蝴蝶一般,拍击在桌子上。

    “啪!”

    朱高炽停下了思索,手中奏章也径直落在桌面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就依照明达的意思,选一个巡抚,不,直接带一个钦差团过去。”

    圣谕落下!

    ————

    明朝洪熙年间,明王朝统治阶级中的开明派,意识到纯粹使用武力去解决边境问题,只会陷入汉唐时期的怪圈。

    兵部尚书李显穆创造性的提出了“巡抚问政制度”,这是一种对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创举。

    这是古代王朝第一次,愿意去倾听不同民族、阶层的声音,进而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

    这一举措有力的维护了明王朝辽东地区的长久和平,且在日后的多番政策演变中,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朝政治制度变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