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势已去。
这就是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念头,从正统、政治、军事,汉王一个都不占优,还拿什么去争?
大军回京后,士卒各自归营,卫所兵回到各个卫所之中,将军们都纷纷回到了各自衙门之中,短短两天,北征大军烟消云散。
一直横在大明上空的那一朵阴云,也仿佛在瞬间散去,天高云淡,让人心头唯有快意。
大行皇帝的遗体回来后,丧礼终于可以开始运转,准备了许久的礼部按部就班开始布置。
一众重臣则入殿商议身后事,庙号和谥号,没什么可讨论的,大行皇帝生前最推崇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太宗又有正式继承的意思,于是自然便定下太宗文皇帝!
这个在开国之君外,基本上最上等的庙号和谥号。
永乐二十四年八月初三,盛大的登基典礼在皇宫中进行,朱高炽正式登基,于次年改元洪熙。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太孙朱瞻基为太子。
在朱棣遗体回京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接连下了许多命令。
当初那些在夺嫡之争中被下狱的太子党,全部释放,官复原职,这些人之中,比较惨的,甚至坐了十几年牢。
还有包括那些被贬斥到蛮荒之地的,诸如被贬斥到交趾的解缙,也都召回京城。
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太子登基,当初那些东宫潜邸的官员,都是朝堂之上的新贵。
最让人艳羡的便是内阁阁臣,内阁大学士杨溥在监狱中困顿十年,出狱后官复原职为正五品学士,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升任正四品翰林学士,且多次被召进宫中,谁都知道,这绝不是他仕途的终点。
其余内阁阁臣,诸如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中高升四品、从三品,只是依旧在内阁行事而已。
在永乐朝愈发权重的内阁,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英国公张辅进封太师,加禄米五百石,声望愈隆。
朝野皆望向了李显穆,想知道李显穆会得到什么官职,要知道如今的李显穆已经是兵部尚书了。
华盖殿中。
朱高炽和李显穆相对而坐,略忧愁道:“显穆,如今六部尚书、侍郎的人选都已然齐全,我希望能够给士奇、子荣等阁臣升官,却不知该如何去办。”
李显穆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陛下对内阁这个机构如何看待?”
朱高炽沉吟道:“协调六部、辅佐君王,实在是大明不可或缺的机构,若是没有内阁,大明皇帝纵然是疲累至极,也管不好天下之事,必然生乱。”
“既然内阁如此重要,那其中自然需要最杰出的人才,杨士奇、杨荣等人,皆是天纵之才,且都在内阁任职多年,若是将他们调入六部,岂不是荒废了其才华?”
李显穆这是不赞同将他们调出内阁了,朱高炽疑惑道:“可内阁品级太低,他们都是朕的功臣,不给他们升官的话,朕岂不是刻薄寡恩之辈?”
李显穆笑道:“陛下,英国公有从龙之功,陛下擢升其为正一品太师,而不让他署理五军都督府事。
一个人又不是只能担任一个官职,当初臣担任礼部侍郎时,兼任内阁大学士,谁会觉得臣品级低微呢?
如今大明出巡诸省的巡抚,是没有品级的官员,挂都察院御史的职衔才能压得住三司。
这岂不是异曲同工吗?
如今陛下想要为功臣升官,完全可以擢升为六部侍郎、乃至于尚书,而依旧让他们在内阁理事,甚至日后形成定例,凡入内阁,皆以三品以上。”
“妙!”朱高炽双眼放光,他越琢磨越觉得此策甚是奇妙,完美的解决了如今的困境。
回过神来,朱高炽望向李显穆双眼放光,“显穆,你也回内阁来吧,朕依旧将华盖殿大学士赐给你,日后内阁以你为首,朕才能安心。”
以实职兵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这基本上算是半个宰相,在如今的大明朝廷上,谁也盖不过他去,纵然是李显穆也动了心,当即应下此事。
朱高炽的速度很快,登基不过三个月,十一月时,杨士奇等人就已经第三次升迁,这一次是正三品的六部侍郎,简直是坐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
实际上在皇帝表现出要重用阁臣时,六部侍郎和尚书都很担心,不知道是哪几个倒霉蛋要被踢出局。
圣旨下来时,可谓震惊朝野,陛下竟然没有将阁臣送入六部,而是直接为他们加了正三品的职衔。
在松了一口气后,这些常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油条,瞬间就意识到了不对!
官场上有一个词叫做“职务含权量”,用低级别的官控制高级别的官员,这是逐渐而为的。
从东汉时期用尚书台架空三公开始,后来一步步演化到了大明。
正七品的给事中,却掌握了封驳尚书的权力,以及备为皇帝顾问的内阁大学士,只有正五品。
这两个职位,虽然品级低,但含权量极高。
可现在不一样了,为内阁大学士高配侍郎、尚书职衔,会大大提高内阁的地位,毕竟一个机构里面,五六个正二品、正三品的官员,谁不畏惧?
内阁大学士成为了朝廷的高级官员,再加上他们实际上掌握的权力,竟然在某种程度上,凌驾于六部尚书之上!
甚至让许多人联想到了唐朝的政事堂,在那个时代,中书门下二省是宰相,而尚书省的六部,则是宰相们的办事员。
如今陛下信重内阁,万事都和内阁商议,从前内阁还只是低级官员,在廷议这些事情上说不上话,可现在内阁有了真正的建议权。
很多事情甚至只和内阁商量,而后直接安排六部去做,做的好与坏,自然就由内阁大学士来评判。
这么下去,就必然会有一部分考核权落在内阁之中,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不太稳固的上下级关系。
毕竟如此一来,纵然是六部尚书也需要仰仗内阁大学士,才能保证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六部侍郎尚且能庆幸自己的官位还能保得住,六部尚书真是越想越难受,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这时他们才想起了李显穆,不知道皇帝会怎么赏赐李显穆,他也是尚书,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内阁大学士骤然骑在他们头上?
在为内阁大学士加职衔仅仅一天后,皇帝对李显穆的第一波封赏终于到了,“兵部尚书李显穆,允文允武,有大功大德、功赞宰辅,朕夙夜不能离也,着李显穆内阁行走,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兼兵部尚书职,内阁六部,俱相重之,钦此。”
除了早就知道消息的户部尚书郑欢外,其他四部尚书,只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李显穆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李显穆兼任内阁大学士的旨意,在京中甚至整座天下,都引起了莫大风波。
大家谁都不是傻子,实权尚书兼任皇帝秘书、于皇帝之前处理天下十三省、两京六部事务,除了没有决策权之外,这实质上就是宰相!
在大明废相仅仅三十年后,就出现了内阁这样的机构,还出现了李显穆这样实权极其接近宰相的臣子,很多人一时之间,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
皇明祖训中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后代设立宰相,但没说不允许设立内阁大学士。
对于这种逐渐破坏祖制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包括那些不愿意被大学士侵夺职权的尚书,也没有在这件事上纠缠。
永乐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降下旨意,以李显穆功高为由,加从一品太子太傅。
永乐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三,圣旨再次降下,任命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显穆为宗人府右宗人,管理宗人府事务,这是正一品的职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只加到这里,是因为李显穆太年轻,准备留着一些日后再赏赐,李显穆以后必然是三公高位。
当大朝会开时,众人才陷入真正的恍惚。
武官一方自然不必多说,张辅早就是武官之首,如今又加太师,列在武官最前。
文官这边却大变模样,李显穆列在文官之首,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都在他身后,再往下,却是齐刷刷的一片内阁阁臣!
再多的分析也比不上眼前的冲击力,谁都知道,大明的政治局势,将要大变了,往后的洪熙时代,将会是内阁的时代!
————
明朝的宰相制度经历了一个鼎盛——衰亡——复兴的过程,大明建国初期的左右丞相权力之大,远超唐宋二朝。
在胡惟庸案后,宰相制度被废除,权归六部,事实证明,这种不健康的政治制度难以维系,很快宰相就以内阁的名义死灰复燃,且在二十三年的永乐时代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地位。
至洪宣时期,内阁制度完成了宰相化最重要的一个进程——“进入高级官员序列”,自此而后,内阁制度便向着庞然大物不断前进,再不后退!——《明朝内阁制度演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