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三百二十一章雍正要写《大义觉迷录》,弘历成大赢家!

第三百二十一章雍正要写《大义觉迷录》,弘历成大赢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新的议政大臣,就选张廷玉!”

    雍正想了想后,就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决定道。

    弘历微微一怔,旋即释然。

    这就是雍正!

    汉人士绅越是反对他,他越是要对汉人更加信任。

    何况,现在的雍正,还被他影响得在思想上比历史上更加明白。

    所以,让张廷玉这位汉臣成为首位议政大臣,完全是雍正的基操。

    须知,历史上雍正还让张廷玉成为领班军机大臣,配享太庙,简直是踩着八旗贵族的脸说:

    “朕就是要这么任性,你能奈我何?”

    允祥等议政王大臣自然是不能奈雍正何的,也没打算反对雍正。

    弘历自然也没有反对的意思,他只是期待,期待雍正成功的把君权推向巅峰。

    到时候,他到了皇帝,也能傲娇且肆意的拿捏整个天下。

    只是在这时,允祥又问道:“按照岳钟琪所奏,此时牵连到吕留良,这吕留良及其家人门生当如何处置?”

    “我听查慎行提过,这吕留良已经不在人世。”

    允礼这时补充道。

    弘历也在听到允祥提及吕留良后,看向了雍正。

    他记得,历史上,雍正虽然没杀曾静,但对吕留良及其家人门生处置的比较狠。

    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学生严鸿逵被开棺戮尸,吕留良的儿子吕毅中和学生沈在宽也被斩首。

    本因就是,吕留良认为,从礼的君主才是华夏之君,不从礼的君主则为夷狄之君。

    而吕留良的这种思想影响了曾静等人。

    所以,雍正在历史上严格处置了吕留良和与他有关的人。

    现在,弘历就想知道,这一世,雍正会怎么处置吕留良。

    雍正这时也看了弘历一眼。

    随后,雍正就道:“为政者,首要的事,就是分清敌人是谁,得明白事物的矛盾性,明白立场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治国方法论和天下认识论的根本基础;”

    “所以,今日出现曾静之案,不是他吕留良的邪说多么善于蛊惑人心,而是整个士林注定不会跟朕一个立场,而在朕选择以万民为本后。”

    “没有吕留良,还会有赵留良、钱留良。”

    “刚才十三弟也说,大清之本既已确定为万民,那就不能禁锢言论太狠;而使浑浑噩噩者太多,而更容易被愚弄。”

    “所以,吕留良等身故者不再追究,只把他的家人中的读书进学者及其弟子押解进京,还有其书籍文稿皆抄拿进京,朕要一一批驳,当然若有一二善者,也可从之。”

    “总之,朕非闭塞天下视听,只为使天下更明白真正的大义!”

    “朕有意待曾静和这些人进京受审后,根据这些人的糊涂之处,编写一本觉醒万民的书。”

    “这书就叫《大义觉迷录》吧!”

    “但一切都得等他们进京来再说,所以告诉有司,先不得刑讯逼供,不得令这些人有什么三长两短。”

    “朕无意去诛勠一二糊涂人以泄愤,朕要的是,让天下明白何为真正的天下大义,何为真正的中国之君。”

    雍正说的时候,露出了非常认真的样子。

    而除弘历和允祥外,在场的议政王大臣皆张大了嘴。

    雍正见弘历和允祥没有表现出惊讶之态,很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因此让他们都退了下去。

    弘历不感到意外,原因很简单。

    他知道,历史上的雍正,就因为曾静案整了一个《大义觉迷录》。

    孙柱这时还是不禁问道:“主子,虽说不追究死者之罪,但其书稿文字真不焚毁?”

    “不焚毁!”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治国当以德教改变天下人立场为主,若不从德教,自可诛勠!”

    “留此邪说,一是令心不正者早日显露卑迹,二是令民敢著书立说,而使德教更加成功。”

    雍正回答道。

    孙柱没再言语。

    弘历微微一笑,心想雍正到底是雍正,跟乾隆的确不是一样的路子,而且明显对自己在儒学上的造诣很有信心。

    但雍正这样做,明显让很多议政王大臣都不能理解。

    在这次养心殿议事结束,离开养心殿时,隆科多就忍不住找机会问起弘历来:“四爷,您说,主子这样做到底是何意?”

    “圣意自有高明之处。”

    弘历很是意味深长地笑着回了一句。

    隆科多则回道:“可奴才实在是难以明白。”

    “不明白,就说明你的觉悟不够高,是你的问题,不是你主子的问题。”

    弘历淡淡道。

    隆科多也就没再言语。

    而接下来。

    雍正就下旨,将岳钟琪奏折由内阁以廷寄的方式转给李卫,命李卫亲自督办案件,将吕留良家人按旨抓拿归案,同时下旨缉拿曾静等涉案人员归案。

    同时,雍正也亲自写诏书,就吕留良、曾静提出的“从礼为中国之君,不从礼为夷狄之君”的华夷思想公布于众,让天下官僚士大夫,去讨论要不要停止吕留良、曾静等批评的“剃发易服”之祖制。

    而这道诏书,一经公布,便如一道惊雷炸响在大清各地上空。

    萧永藻在看见这道诏旨内容后,就实在是忍不住的跑到康熙的陵墓前,跪下来大声哭喊道:

    “先帝啊,您睁开眼看看吧,我们大清何曾有这样的主子啊!他居然主动以诏书的名义,让天下人知道那些逆贼的邪说!”

    萧永藻说后就为此呜呜囔囔的哭泣了起来,又道:“还要拿列祖列宗坚守的国策,来讨好天下南人,让南人们来支持他更改圣教大礼!”

    ……

    ……

    “真正是明世宗再世啊!”

    调进京任刑部尚书的法海也最终因雍正这道诏旨,对雍正改变了看法,而说出了此言。

    明世宗就是嘉靖,历史上以十五岁的身份,逼着群臣接受了他的礼。

    法海甚至还直接来见了老十四允禵:“恂郡王,您看见主子下的那道诏旨了吗?”

    允禵点了点头。

    “您怎么看?”

    法海问道。

    允禵苦笑了一下:“我只能说,这是你们这位主子能做出来的事!你们也不要去说,有什么奸臣在蛊惑他,乃至把这事推到老十三身上,这事,我敢打赌,是他自己下决心干的!”

    “可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真眼睁睁看主子这样乱礼不成?”

    法海问道。

    允禵白了法海一眼:“还能怎么样?你难道还指望他收回这诏旨?你指望他,还不如指望弘历将来能让大清回到治国安民的正道上来!”

    ……

    ……

    “什么是正道?”

    “为民顺天方是正道。”

    “祖制不足为礼,代圣人言教的天子之言方为礼。”

    在许多八旗贵族为雍正的行为感到震惊愤怒的同时,许多汉人士大夫也因为这道诏旨而议论纷纷起来。

    毕竟,这道诏旨涉及到两个牵动天下汉人士大夫神经的内容。

    一个是礼与祖制的关系。

    一个是剃发易服这事。

    刘统勋这时就在咸安宫的翰林同仁们面前提起此事时,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但一向与刘统勋交好的黄祐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忠孝是礼之本,而恪守祖制,便是恪守忠孝,剃发易服既已成祖制,何必再违而乱祖宗之礼?”

    “你不是不支持封建吗?”

    刘统勋不禁问起黄祐来。

    “我不支持封建,是因为祖制不支持封建。”

    黄祐直截了当的回答了起来。

    刘统勋神色复杂的看了黄祐一眼,随后没再言语。

    雍正的这道诏旨的确让汉人士大夫也感到了为难。

    要么接受君主更加集权而得到恢复汉家衣冠的权利,要么继续剃发易服承认祖制高于皇权。

    弘历也有意在收集满汉大臣关于这道诏旨的言论,而将这些人的态度一一悄悄记录了下来。

    “阿玛在让他们在分清敌我,儿臣也在分清敌我。”

    弘历还将自己这一行为告知给了雍正,还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