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宋文豪 > 第233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深秋的寒意一日重似一日,东京城却依旧人烟辐辏,生机不减。

    这几日,陆北顾几乎在未时初刻必定准时出现在宋府门前,今天也不例外。

    他裹紧衣衫,沿着熟悉的路径,准备穿过州桥向西。

    然而,当他的脚步踏上州桥时,却被汴河两岸的景象吸引了。

    往日此时,河上应是船只熙攘,人来人往,可今日却极为不同,不仅人少了许多,遥遥望去,河上更是一条船都没有。

    陆北顾心生好奇,沿着河岸向东走了几步,寻了一处稍高的地方驻足望去。

    只见靠近河岸的水中,数十名精壮的役夫正站在齐腰深冰冷的河水里,喊着号子,奋力夯打着深深插入河床的巨大木桩。

    那些木桩皆碗口粗细,顶端削尖,被大铁锤一下下砸入淤泥深处,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岸上,更多的役夫或扛、或抬,将一根根同样粗壮的长木运到河边,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的味道。

    “这是在作甚?”陆北顾忍不住向旁边一位裹着袄、缩着脖子看热闹的老者问道。

    老者搓着手,呵着白气:“嘿,小哥儿是外地来的举子吧?官家新下的诏命!瞧见没?修‘束水木岸’!”

    “束水木岸?”陆北顾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

    “就是要在汴河两边,用这大木头扎起两道窄窄的堤岸来,把河道给挤瘦喽!”

    老者比划着解释:“听工头说,这是为了清理淤泥。河道窄了,水流就急了,就能把河底的淤泥冲走,省得年年清淤,劳民伤财!官家派了个姓史的入内供奉官做都大提举,专门管这事儿,说是从咱东京一直到泗州,都要修呢!”

    顺着老者努嘴的方向,陆北顾看到不远处河堤上,立着几个身着公服的人。

    为首一人约莫四十许,面白无须,身着圆领窄袖公服,头戴交脚幞头,正监视着河中的施工。

    他身旁跟着几名小吏和工头模样的人,正指着河面低声商议着什么。

    这想必就是老者口中的“史供奉”了。

    “这位办事可利索着呢,雷厉风行!这才几天功夫,木头、人夫都调集齐了,说干就干!就是苦了这些下水的,这天寒地冻的。”

    陆北顾的目光再次投向河中,他心想道:“看来跟束水攻沙的原理差不多,就是不知道六塔河那边怎么样了希望以后能改变三易回河的惨剧,这种人祸发生了第一次就算了,可不要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了。”

    穿过这位禁中宦官监工的施工现场,陆北顾继续向城里走去。

    未时初刻,陆北顾如常踏入宋府。

    庭院中静悄悄的,只有几片枯叶在寒风中打着旋儿。

    管事将他引至临池书房外,低声道:“阿郎外出未归,临行前吩咐,若小郎君来了,可在书房温书等候。”

    宋庠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所以除了参加朝会,是不怎么出门的,今日下午出门,倒是让他感觉颇为意外。

    “多谢告知。”

    陆北顾拱手谢过,推门进入熟悉的书房。

    他的目光先投向了那张宽大的檀木书案,案头文房四宝依旧,一迭新到的邸报被镇纸压着,整齐地放在显眼的位置。

    宋庠放在这里的邸报,他都是可以看的,正好放在这里,想必其中定有紧要消息。

    陆北顾在案前坐下,拿起最上面那份墨迹犹新的邸报,展开细读。

    目光扫过前面几条不甚紧要的官员迁转和地方奏报,当看到中段的墨字时,他的目光不由得微微一滞。

    邸报赫然写着。

    “制曰:枢密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德用,勋高年耄,恳辞机务。特罢枢密使之任,改授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景灵宫使,俾就颐养,用示优崇。

    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贾昌朝,夙著勋劳,深明治体,加侍中,授枢密使,总领戎枢。

    武康节度使、知相州韩琦,沉毅有谋,屡安边鄙,授枢密使,同掌机要。

    又诏曰:追复故崇信军节度副使尹洙为起居舍人、直龙图阁;追复故湖州长史苏舜钦为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二人昔日皆以微愆被谴,今察其本末,特予昭雪,复其旧职,以彰直道。”

    短短数行,信息量却相当多。

    王德用这位执掌大宋最高军事机构的老帅,本来就是为了明面上压着狄青才拔擢上来的,在狄青被罢枢密使之后,也终究还是去职了。

    虽然给王德用加了“景灵宫使”这样的荣衔以示尊崇,但明眼人都知,这是权力核心的正式更迭,短暂的武人双枢密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贾昌朝、韩琦同任枢密使,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韩琦的重新启用,意味着经过了十几年的蛰伏,庆历旧臣再次集体登上了大宋庙堂最中心的舞台。

    而贾昌朝这位在庆历新政中与范仲淹等人多有不睦的保守派旧相,如今不仅重回中枢,更是加“侍中”衔,成为比韩琦排名还要靠前的首席枢密使,显然是官家用来制衡庆历旧臣的。

    至于尹洙和苏舜钦的翻案,显然就是文彦博和富弼的手笔了。

    尹洙才华横溢,耿介敢言,因与范仲淹交厚,新政失败后备受牵连打压,最终郁郁而终,贬官至死,“直龙图阁”的清贵贴职,算是还了他一个迟来的文名认可。

    至于苏舜钦就更倒霉了,他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保守派所恨,当时的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将进奏院废弃的封纸卖掉,用所得钱款十几贯宴请同僚。

    随后苏舜钦被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定罪,一撸到底,贬为庶民,最终在壮年含恨病逝于江南,如今追复他为“大理评事、集贤校理”,恢复了他作为士大夫的清贵身份与馆阁荣誉。

    而这迟来的“昭雪”,意义并不逊于贾昌朝和韩琦同时升任枢密使。

    对尹洙和苏舜钦他们个人而言,不过是身后虚名。

    但对整个士林风气、对天下有识之士而言,却是一道重新点燃希望的火光。

    它宣告着,公道或许会迟到,但终有重现之日!

    这无疑是对当年那些倾轧忠良、罗织罪名者的一记响亮耳光,也隐隐透露出官家欲更化朝政、起用贤才的信号。

    陆北顾坐在那里,久久凝视着邸报上那几行文字,心中翻江倒海。

    王德用去职、贾韩并立、追复尹苏.毫无疑问,这不仅仅是几项官职变动,而是整个朝堂风向的剧烈变动!

    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透过这薄薄的邸报,扑面而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