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374章 正旦大朝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一次苏泽大张旗鼓的在年前拜会高拱,这就是明确自己的站队。

    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而这一次高拱也没有在书房见客,而是在家中的会客厅中正式见了苏泽。

    苏泽拜见高拱后,又送上了过年的礼物,高拱拉着苏泽坐下。

    “师相,弟子是怕过年期间您家的门楣被踏破,所以提前来拜访了。”

    高拱露出笑容,招呼苏泽坐下。

    高拱询问了一下通政司的工作,苏泽将自己在两京分区,设置邮编的计划说了一遍后,高拱赞叹道:

    “还是子霖有办法,如此一来信件就能顺畅的送到收件人手里了。”

    苏泽又说道:

    “师相,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给街道也统一命名,并且给每一个街道编写门牌编码,每日派遣邮政人员上门送信。”

    高拱立刻说道:

    “如此一来,岂不是邮局可以掌握区内所有的户籍情况?”

    不愧是高拱,政治敏锐性果然了得。

    在原时空,邮政在任何国家都是国营的。

    而且在很多国家,政治权力都是通过邮箱来实现的。

    寄送账单,选票,各类政府文件的送达,都要通过邮箱。

    很多小镇,可能没有医院,但是一定会有邮局。

    邮政体系的建设程度,可以看做一个国家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这也是苏泽选择去通政司做官的原因。

    不过高拱是堂堂内阁首辅,也只是简单过问了一下通政司的公务,接着高拱说道:

    “子霖,你对时局是什么看法?”

    这场拜访的正戏来了,苏泽谨慎的说道:

    “师相,如今外朝局势混乱,人心不安,只是希望正旦大朝会能安定人心。”

    高拱叹气说道:

    “难啊。”

    苏泽小心的问道:

    “师相,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高拱低声道:

    “本月初,陛下在宫内晕厥了一次,是李神医施针救了回来。”

    苏泽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对于皇帝来说,昏迷不是简单的事情。

    昏迷就代表失能,一个随时可能昏迷的皇帝,如何保证他的所有判断都是正确的?如何保证他的所有决策都是清醒状态下做出的?

    如何确保这道圣旨是皇帝的真正意志?

    皇帝身为大明政治中心,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高拱接着说道:

    “内阁的一些人,总是急着进行财政改革,可是如果只是改革财政却不革新吏治,那财政一时舒缓,也不过是饮鸩止渴。”

    “子霖你怎么看?”

    苏泽明白高拱说的“一些人”就是张居正了。

    这是高拱在向自己说明自己的施政纲领。

    不愧是做过吏部尚书的,高拱看问题的角度果然犀利。

    历史上张居正为了推动财税改革,也用了不少错误的人,而且一刀切的改革也造成了很多问题。

    张居正唯一涉及到吏治的改革就是考成法了,但是在张居正死后,这条法令首先被废。

    所以说,高拱和张居正,其实对于税制改革是有共识的。

    大明的田税过低,但是百姓承担了大量征税以外的负担,比如无休止的官府徭役,再比如各种苛捐杂税。

    两人都赞同进行一条鞭法的改革,合并徭役杂税,但是分歧在于张居正认为应该先改革税制,而高拱则认为应该先进行吏治改革,再改革税制。

    高拱说道:

    “财计乃是国之大事,政令不能出一门,如何变法?”

    高拱的施政纲领,明显更符合苏泽的立场。

    苏泽说道:

    “师相一针见血,弟子也是这么想的。”

    高拱高兴的说道:

    “子霖你能这么想,老夫很高兴。”

    “如今我大明吏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阁部职权不明。”

    “内阁名义上是政令要枢,却对六部九卿衙门缺乏直接的管理权,而且各部衙门职权多有交叉重迭,政令不能通达。”

    “地方上官府缺乏人手,子霖你的吏科改革是一个好办法,老夫也准备在年后推动更多的省开征商税,进行吏科改革。”

    “等这些条件都成熟后,再行财税改革,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苏泽以往也没有和高拱如此深入交谈,了解他的施政纲领。

    他也没想到,高拱的想法竟然有如此的前瞻性。

    阁部权力之争,是原时空万历朝政治斗争的一条暗线。

    万历朝以及明末政治的衰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内阁和部院大臣之间的激烈政治斗争,导致朝廷中枢失能。

    自张居正后,大明就再也没能出一个强势的首辅,朝廷政策被党争拖累,总是在左右摇摆下虚耗。

    而隆庆朝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倒是没有出现部院大臣压过内阁大臣的情况,但是高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根子上的问题,还是大明内阁名不正言不顺。

    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咨询机关,逐步掌握了议政的权力,但是政治地位上却还是参谋机关的地位。

    遇到强势的内阁还行,一旦遇到不够强势的内阁,或者不够坚定支持内阁的皇帝,大明中枢很容易陷入到党争的混乱中去。

    苏泽似乎明白了高拱的改革思路,他试探性的问道:

    “所以师相的想法,是要让阁臣成为‘真宰相’?”

    高拱露出一个“知我者子霖也”的表情,然后就端起茶杯不再说话。

    好家伙!

    没想到高拱竟然也是一个隐藏的“反贼”啊?

    恢复之前宰相的权力,这可以看做是对皇权的挑战。

    既然已经明白了高拱的心意,苏泽说道:

    “师相,弟子愿效犬马之劳。”

    高拱脸上挂着笑容说道:

    “阁部的事情,子霖不用操心,你好好做好通政司的事务就好了。”

    苏泽有些感动,这是高拱不愿意自己涉入到自己和张居正的争斗,以免脏了苏泽的羽翼。

    高拱继续说道:

    “过完年后,就是春闱大计了,老夫准备举荐你为同考官。”

    “等过完年后,你就忙着春闱就行了。”

    春闱就是会试了。

    过完年,也就是隆庆六年,这又是一个会试年份。

    会试设置主考官两人,考上的进士会奉主考官为座师。

    大明会试主考官,一般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出任。

    也就是,至少要到六部侍郎这个级别,才可能担任主考官。

    但是主考官之下,还有同考官。

    同考官一般在八到二十人,在隆庆朝的时候,同考官也限定在翰林出身的官员才能担任。

    而按照官场的惯例,也只有担任过同考官的官员,才能在日后的春闱中担任主考官。

    这其实也是翰林清贵的原因之一,翰林出身的高拱和张居正都担任过春闱的主考官。

    而赵贞吉也是翰林出身,但是他做了同考官后不久就被罢官,没能担任春闱的主考官,所以在内阁三辅臣中处于弱势。

    雷礼就更惨了,他只是进士不是翰林,没有担任同考官的资格。

    可以说,一个官员能不能担任一次春闱主考官,就决定了他能不能有自己的门生弟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政治派系。

    高拱让苏泽在春节过后担任春闱同考官,这是为了他日后担任主考官积攒资历。

    拜别高拱,苏泽老老实实的返回家中。

    现在他的身份敏感,剩余的阁老就不能再去拜会了,最多就是在过年期间去赵贞吉家见一下亲戚。

    隆庆五年的腊月十分的忙碌,京师的中高层官员几乎在这个月内完成了站队。

    而整个京师内的对立情绪也越发的严重,苏泽和好友们,也感觉到了凌冽的寒意。

    ——

    正月初一,紫禁城。

    正旦大朝会的上朝时间非常早,而京师正月是十分寒冷的。

    停办了三年的大朝会,这一次又是皇帝为了破除他身体不好的言论特意举办的,有司衙门对官员发出严令,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都要上朝,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

    这一次的正旦大朝会,上朝的人有上千人。

    这样规模的大朝会,官员的护卫随从足足有几千人。

    骑马和坐马车是不可能了,那是阁部大臣才有的殊荣,苏泽这样的从四品官员,凌晨就要从家里出发,前往紫禁城集合。

    比起刚穿越的时候,好处是苏泽的宅邸距离紫禁城很近,他可以稍微晚点出门。

    赵令娴帮着苏泽整理官袍,又将一个小巧的汤婆子塞进苏泽的怀里,苏泽在寒风中和妻子道别,领着随从向紫禁城走去。

    正旦大朝会开始的时间是“昧爽”时,即天刚刚破晓之时。

    钦天监官员已经算好了今日的“昧爽”时,百官提前在午门前等待。

    苏泽看着高高的午门,午门有三个门洞,分别是皇帝所通行的御道,御道左右是当值的将军,校尉等保卫依仗人员进出的通道。

    等到午门上的太监喊道:

    “吉时已到!”

    远方天空出现金色的阳光后,在场的文武官员绕道午门侧翼,从左,右掖门进入。

    午门上有一座楼,名为五凤楼,守门太监接下来敲响钟鼓,敦促百官进入皇宫。

    文武官员进入午门之后,先要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

    苏泽已经是从四品了,他站在文官队列的靠前部分,等着鸣鞭的太监抵达。

    两名太监手持长鞭,鞭子挥舞起来后破开空气,发出尖锐的鞭鸣,

    文官由内阁首辅高拱为首,武官则由定国公徐文壁为首,按次序过桥。

    队伍来到奉天门丹陛之前,此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

    再一次体验正旦大朝会,苏泽不得不承认,这种大型仪式确实能营造出一种神圣感,这也是彰显皇权最好的方式。

    就在苏泽胡思乱想的时候,韶乐想起,一群鸿胪寺官员引着御驾出现在群臣视野中。

    苏泽见到了好友沈一贯,鸿胪寺也是各种典礼仪式的操办者,紧接着鸿胪寺官员的是皇帝身边的太监,等到皇帝的金銮出现,阳光已经撒在了紫禁城内。

    苏泽看清楚了金銮御驾上的皇帝。

    这位正值壮年的天子,身形仿佛又清减了几分。

    朝臣们眼尖地注意到,那象征至高无上的赤色龙袍似乎也显得有些空旷。

    皇帝的面颊苍白中透着一丝病态的潮红,远不如往昔容光焕发。

    在场的聪明人,都看到了皇帝的虚弱,看来隆庆皇帝希望通过这次朝会,想要彰显自己对帝国统治力的计划是失败了。

    接下来,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在太监的簇拥下,皇帝进入大殿内,苏泽这个从四品的官员,也在一群侍卫的引导下进入大殿。

    五品是个分水岭,五品和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站在大殿外。

    超过正五品的官员,就有资格位列在这大殿中。

    苏泽是从四品,所以站在大殿的角落中。

    几道目光落在苏泽的身上,苏泽知道这是负责维持秩序的御史。

    殿中御史负责纠察殿上群臣的礼仪,失仪的大臣可以当场弹劾。

    苏泽知道自己和御史的关系不好,所以他标标准准的按照上朝的礼仪执行,倒是没被御史抓到把柄。

    隆庆皇帝升座后,钟磬齐鸣,响遏行云。

    正旦大朝会的内容都是准备好的,先是内阁首辅高拱领着阁臣说上了几句吉祥话,然后就是阁臣汇报隆庆五年岁入盈丰、四境安宁。

    这些奏对如同照本宣科,内容流于表面,只图场面上过得去。

    这让苏泽想到了前世的年终总结,仪式感大于实在意义。

    相比奏疏本身的内容,群臣其实都是观察皇帝。

    当然,这大殿内的群臣不可能直视皇帝,要么用余光打量,要么听皇帝的声音。

    每起奏对,皇帝都缓缓颔首,偶尔嘴唇微动,低应一声“知道了”。

    声音不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紧挨御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微躬着身,再由他洪亮地传谕下来。

    奏事完毕,各部院主官轮流上前,再说一些大明江山永固之类的吉祥话。

    最后就是皇帝讲话,这场朝会就要结束了,苏泽见到隆庆皇帝慢慢的站了起来。

    就在他刚刚开口,身体猛烈的摇晃了一下,身边的冯保连忙扶住他。

    这么大的动作,自然被群臣注意到。

    在群臣惊诧的眼神中,隆庆皇帝最终还是稳住了身体。

    但是他额头的汗水,晕染开了脸颊上的红妆,露出惨白的肤色。

    他嘴唇蠕动,却发不出一丝声音。

    冯保小心翼翼的扶着皇帝坐下,隆庆皇帝闭上眼睛。

    冯保则将耳朵贴在他的嘴边,紧接着冯保拿起龙椅边上的圣旨,迅速宣读完毕。

    太监们簇拥着皇帝,匆忙向后宫而去。

    等皇帝离开后,整个大殿立刻炸开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