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368章 散装江南之其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泽见到小胖钧后,他脸上的笑意都要挂不住了,他急切的开口问道:

    “苏师傅猜一猜,这次舅舅去倭国,到底换了多少银子回来?”

    苏泽这次倒是没有未卜先知的办法了,他事先也没有和李文全通讯,根本不知道倭国的事情。

    苏泽还是尽量往多的猜,于是说道:

    “两万银元?”

    小胖钧摇头说道:

    “原来也有苏师傅不知道的事情!这次一来一去,舅舅足足带回来六万银元!”

    听到这个数字,苏泽也吓了一跳!

    六万银元是什么概念!

    这仅仅是来回一趟的收入!

    东亚地区,除了夏季台风季节的几个月海上风浪大不适合航行外,大部分时候都是可以航行的。

    堺港的位置要比莱州港靠北,但是因为倭国暖流的作用,这里也是不冻良港,冬季也是可以通航的。

    如果一次就能赚到六万银元,岂不是说一年就能回本?

    不对,账不能这么算。

    苏泽向小胖钧问道:

    “不知道殿下有没有明细的账目?”

    小胖钧立刻掏出一个简单的账单,递给了苏泽说道:

    “苏师傅看吧,这就是舅舅快马送回来的明细。”

    苏泽看完之后,果然不出他的所料。

    最大的一笔收入,是贩运佛郎机炮的收入。

    火炮这个东西,是物以稀为贵的。

    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能卖出高价,不代表以后都能卖出高价。

    原时空,织田信长刚刚开始采购的火炮单价,是一门3000两银子。

    但是在后期,一门火炮的单价就剩下100两了。

    虽然100两依然是高价,但是已经没有最初的暴利了。

    况且在东亚地区,倭国也不是大明一个卖家。

    除此之外,奢侈品也是会随着供应增加而降价的。

    最典型的就是香料了。

    葡萄牙人为了香料来到东方,在稳定了香料贸易后,香料的价格一路狂跌,最后都被开除出奢侈品的行列。

    葡萄牙人将所有的资源,都压注在了香料贸易上,而香料贸易的崩盘,也是葡萄牙人明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却第一个出局的原因。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细水长流的生意,还是能卖给所有人的产品。

    就比如原时空大英的拳头产品棉布。

    衣食住行,无论什么人都有穿衣服的需求,是棉布贸易支撑起了大英的日不落帝国。

    只有棉花,才能撑的起一个帝国。

    要让倭银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还需要更进一步打开倭国市场才行。

    看着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小胖钧,苏泽还是将扫兴的话吞下去。

    他连忙说道:

    “恭喜殿下!倭银公司才是殿下所倡,如今能获得重利,也能让陛下安心了!”

    小胖钧一脸的得色。

    倭银公司的收益只是一个数字。

    真正到账需要等待年底分红的时候。

    其实东宫产业发展至今,这些银元,对于小胖钧来说也就是一个数字罢了。

    但是这次倭银公司的风头这么大,还是让小胖钧很有压力。

    万一对倭贸易亏本呢?

    李文全带领船队归航,还带来了大量的利润,这给小胖钧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苏师傅,这笔钱要怎么办?”

    小胖钧说道:

    “倭银公司的商船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就是想要下单也没有造船厂愿意接单了。”

    “没有船,招募船员水手也干不成。”

    “这笔钱难道要烂在账上?”

    这些年来,在苏泽的引导下,小胖钧也建立了相当超前的理财意识。

    “银元藏在库房里就是浪费,金钱只有在流动起来的时候才有价值。”

    这个概念已经深入到了小胖钧的脑海中,所以看着这么大一笔利润留在账上,却不能去生更多的钱,小胖钧就全身难受。

    “殿下,臣倒是有一个地方。”

    “苏师傅快快说来。”

    “殿下,您知道直吴铁路吧?”

    ——

    无锡会馆中。

    苏州府散装,但是苏州士人好歹还共用一个苏州会馆。

    但是常州府就要比苏州府还要散装了,无锡作为苏州府下的一个县,都有自己的会馆。

    这几日江南出尽了风头,先是银车入京,然后就是江南之宴,引发京师对江南财力的讨论。

    这一切都是顾宪成的安排。

    这一切自然都是为了造势。

    今日,有关直吴铁路的江南士绅们,都聚集在这里开会。

    这里面有两个月前,和顾宪成一起入京的协商团成员。

    也有这次押送银车入京的江南士绅代表。

    面对这么多双眼睛,第一次筹划如此大事的顾宪成却毫不紧张,心中还有隐隐的兴奋。

    高攀龙就不行了。

    这样的场合对他压力还是太大了,刚刚他简单说了几句话就结结巴巴,对比之下,顾宪成就从容大气多了。

    高攀龙也承认,自己这位好友,确实是组织的天才。

    这类人,天生就有一种凝聚力,能够让人愿意和他们亲近,愿意听他们讲话,并且听从他们的领导。

    只不过顾宪成毕竟还年轻,也没有官身。

    最终形态,应该就是那日协商会议见过的那位苏翰林了吧?

    高攀龙走神的时候,顾宪成已经讲完了他的计划。

    “诸公,直吴铁路有多重要,就不要顾某解释了吧?”

    “这是我们江南的第一条铁路,也只是江南铁路的起点,这条铁路最后会连接江南七府,江南的商品将日夜可达!”

    顾宪成自然是在画饼,但是不妨碍众人憧憬。

    越是商旅发达,越是知道道路的重要性。

    松江府到吴淞口这点距离,就成了卡在松江棉布业脖子上的枷锁,极大的拉高了棉布的成本。

    江南七府,都有自己产业群,很多产业还需要协调很多原料。

    如果真的能建成铁路,那就能大大促进江南的产业发展。

    顾宪成说道:

    “江南的铁路,自然要掌握在江南人手里。”

    “在下这些日子也打听了,京师经历了两次的融资,房山铁路和倭银公司,特别是倭银公司,几乎将京师的资金都吸空了。”

    “按照协商的规定,直吴铁路会按照出资比例成立董事会,我们江南只要做出势在必得的样子,别人自然不会和我们竞争!”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

    顾宪成这套也算是阳谋了。

    任何做过商业的人都知道,一家商行只有拥有管理权,才算是这家商行的主人。

    这也是江南士绅对直吴铁路控制权势在必得的原因。

    既然江南士绅如此财大气粗又志在必得,那和他们竞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正拿不到直吴铁路公司的控制权。

    而且出资人越多,那出资的总额就越多。

    按照这类股份公司的分红规则,分红是按照出资比例来的。

    那投资直吴铁路的收益就会很低。

    计算起来也简单,房山铁路的总股本才三万银元,假设出资三百银元,就占有了百分之一的部分。

    那房山铁路一年只要能盈利三千银元,这个股东就能分红三十银元。

    那就是一年百分之十的收益率了。

    可如果是直吴铁路,最终融资总股本达到三十万银元,那出资三百银元就只有千分之一的股份。

    直吴铁路也不可能有十倍房山铁路的利润,那投资收益率就很低了。

    如今京师遍地都是赚钱机会,何必要和江南士绅死磕?

    明日就是正式募股开市的日子了,顾宪成送走了众人之后,就剩下了高攀龙。

    面对好友,顾宪成露出得意的表情:

    “云从兄(高攀龙字),这次是苏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么一来,我们江南不仅仅拿到了吴淞铁路的控制权,还附送了一条直沽铁路!”

    高攀龙也跟着笑起来,这一次反过来将朝廷一军,让他这个只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十分兴奋!——

    次日。

    今天的大宗交易市场,门前聚集了大量等待开市的人。

    这其中有等着抢购股份的江南士绅们,也有看热闹的京师百姓,有一些观望的京畿商人。

    和上次的倭银公司一样,这次直吴铁路是采用不限总股本的募资方式。

    这样的股票就没有稀缺性,就不能像房山铁路的股票那样,刚刚买入就能赚钱了,只能等到公司分红了。

    京师的投机客也选择了观望,而真正有投资意愿的人,也在考虑收益的问题。

    京师那么多投资的机会,为什么要投资直吴铁路呢?

    顾宪成站在江南士绅的人群中,嘴角露出笑容。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报童聚集过来。

    “号外号外!倭银公司返航!获利六万银元!”

    听到叫卖声,大宗交易市场的人纷纷冲过去,报童们手上的报纸被抢购一空。

    一名江南士绅也抢到了一份报纸,看到李文全携带重金返航的消息,在场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其实江南和倭国的贸易是很方便的。

    早在朝贡贸易的时候,倭国就是在宁波入贡。

    倭乱的导火索,争贡事件就发生在宁波。

    倭乱之后,江南和倭国的贸易暂停。

    江南士绅自然明白对倭贸易的重利,如今被倭银公司抢先一步,开拓了倭国市场。

    不少人其实也有了别的心思,铁路公司的股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本,如果现在回去购买海船去倭国贸易呢?

    顾宪成看着局势不对,立刻说道:

    “诸位!这可是一件好事啊!”

    “倭国贸易繁荣,那日后吴淞铁路和直沽铁路的获利更多,现在可是投资的好时候!”

    顾宪成算是压下了蠢蠢欲动的人,他看着大宗贸易市场的大门,祈求早点开市,不要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了。

    可惜天不如人愿。

    在开市之前,几名大宗贸易市场的伙计,搬出来好几块大黑板。

    顾宪成不知道这黑板是干什么的,这时候,大宗交易市场的掌柜的走出来,对着众人说道:

    “今日朝廷有令,直吴铁路公开实名募股,诸位出资购股的,请将自己的籍贯和姓氏登记在黑板上。”

    这也是原本商定的事情。

    但是顾宪成却觉得其中似乎有什么问题。

    可是容不得他多想,开始的钟声响起,众人冲进了大宗交易市场。

    江南士绅们按照约定,开始抢购股票,可是渐渐的,顾宪成发现不对劲了。

    先是一名无锡的商人,坚持要在黑板的籍贯上写无锡。

    然后是苏州府太仓的士绅,要求将他的籍贯改成太仓。

    很快,早有准备的大宗交易市场搬出了更多的黑板,按照各县分别登记。

    紧接着,一名伙计带着唱腔喊道:

    “恭喜江南太仓县!募资超过一万银元!”

    这句话喊完,苏州府的治县吴县不满了,这些吴县士绅们纷纷聚集起来,也纷纷掏出银子,要求伙计也唱上这么一句!

    “不好!”

    顾宪成感觉到不妙。

    他的计划中,江南带来的二十万银元不需要第一天就用完。

    只要江南的股份占据大多数,募集朝廷要求的最低股本就行了,反正只要江南士绅能掌握铁路的控制权就行了。

    可这些黑板和伙计们的唱名,直接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江南七府本来就散装,各县之间还有很多宿怨。

    原本被他好不容易维持的团结,被这些喊唱声给打破了。

    江南各县纷纷开始抱团,盯着死敌的黑板,力争要压着对方一头。

    顾宪成原本定下的策略也不用了,眼看着募资规模一步步升高,顾宪成感觉事情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

    等到下午快要闭市的时候,江南已经稀碎,七府的说法也不复存在,只留下江南各县在针锋相对。

    有些地方甚至都不是县,比如苏州府吴县的木渎镇,就坚决要求不和吴县同列,自己也独立弄了一块黑板。

    而顾宪成这个被众人推举出来的筹备会长,已经没人在意,各地方的士绅都推举了自己的领头者。

    顾宪成心力交瘁,唯一的好处就是出资大头还是江南的,肉好歹还在锅里。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伙计敲着锣唱道:

    “倭银公司出资五万银元!”

    这下子大宗交易市场彻底安静下来。

    江南虽然富,但是也不可能一个县就募资五万银元。

    可江南的团结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