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 第七百一十五章 在教导太子这件事上,皇帝比先帝要强(今日一更)

第七百一十五章 在教导太子这件事上,皇帝比先帝要强(今日一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武德殿中,诸王百官一起注视。

    李象转过身看向身后群臣,来济想要说些什么,但稍微看了丹陛之上一眼,最后还是闭上了嘴。

    其他百官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李象一时间有些失望。

    他回过神,看向御榻之上皇帝,想了想,认真的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今日辽州粮价应该为四钱七厘上下。”

    太子一句话,群臣猛然惊愕的看着他。

    太子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

    那可是远在三千里外的辽州啊!

    李承乾平静的点头,说道:“先记下,等辽州今日粮价数字传回之后,再做计较。”

    “臣领旨。”一旁的陆敦信肃然拱手。

    长孙无忌站在群臣最上,他的身体微微侧向,看向了站在不远处的户部尚书薛仁方。

    薛仁方注意到了长孙无忌的目光,他微不可查的轻轻点头。

    太子回答是对的。

    长孙无忌无声的松了口气。

    薛仁方微微低头,这件事,皇帝其实在半个月前已经有过提示了,只要太子肯用心一些,对皇帝说过的话仔细琢磨,那么给出相对正确的答案并不难。

    甚至只要错的不太离谱,皇帝甚至可以操纵辽州的粮价……当然,这种事情,皇帝不一定会做就是了。

    但是朝中百官对于太子给出答案心中略微推测,就知道其实是大差不差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常年地方认真经验的官员来说,这个问题更不是什么难题。

    一时间,所有人看向太子的眼神中带起了一丝赞赏。

    随即,他们又对皇帝感到钦佩。

    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足见皇帝对百姓民生的重视,如此一来,天下诸王百官相继效仿,对天下稳定极为有利。

    另外,皇帝这样教导太子。

    将来太子也必然将是一位同样的仁君。

    ……

    李承乾坐在丹陛上,将所有人的神色全部收在眼底,他平静的点点头,然后继续问道:“刘仁轨在安西大都护府任长史,同时检校江南都督府都督,朕想知道的是,今年一年,有多少艘船只抵达平穰州?”

    有多少船只,关系到大唐对江南都督府的支持,关系到大唐和安东都护府之间的贸易往来。

    关系到来年大唐对安东大都护府的支持。

    这个数字是非常重要的。

    “还是刚才之规,朕许你猜一个数字,只要差错在十艘左右,便算你过关。”李承乾平静的抬头。

    “是!”李象神色凝重,声音微微颤抖。

    “你们商量吧。”李承乾微微摆手,身体向后,淡定的坐在的御榻上。

    李象转身看向来济,宇文仲方等人,然后低声开始商量起来。

    这个问题,李承乾之前对李象没有任何的提醒。

    而且这个问题,不像刚才的问题,只需要在一二三四五六七之间猜就是了,如今是这个数字,起码开头就是几百,而其中皇帝允许的错查只有十艘。

    当然只要东宫对江南都督府有足够的了解,这个数字猜个大概,也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但是他们有吗?

    群臣站在两侧,看着议论纷纷的东宫诸臣,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舍人苏干稍微靠近李象,在他耳边说了几句,李象眼前一亮,随即转身对着皇帝拱手道:“启禀父皇,今年抵达平穰州的船只数目,到今日是五百八十艘上下。”

    “你不再想想了。”李承乾微微抬头。

    李象闭上眼睛,想了想,拱手道:“回父皇,当是五百八十艘上下。”

    “记下!”李承乾朝着陆敦信看了一眼,陆敦信立刻将相关的言语记了下上来。

    李承乾转身看向李象,目光从来济和李延寿这两个东宫老臣身上扫过,然后才又继续问道:“今年从安东大都护府抵达登州,扬州和杭州的官船商船总数是多少?”

    群臣不由得微微一愣,这不是刚才的那个数字吗?

    但瞬间,群臣就安静了下来。

    皇帝提问,哪有那么简单。

    大唐每年有大量的船只前往安东都护府,同样也有大量的船只从安东都护府返回长安,同时有不少的船只毁在了大海上。

    当然,这些年,大唐和安东之间的海道要通畅许多,损失不大。

    但就仅仅是如此吗?

    李象神色沉吟。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怒眼冷声道:“你身后那么多人,不知道问吗?”

    “是!”李象回神过来,对着李承乾有些羞愧的躬身,然后才又和身后的东宫诸臣开始商议了起来。

    群臣都能够看的到,说的最多的还是苏干。

    就在这个时候,李象转过身,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回禀父皇,今年从安东大都护府到登州,扬州和杭州的船只数目,大概在七百艘左右。”

    群臣不由得微微一愣,怎么一下子多了一百多艘。

    朝中去安东的总共不到六百艘,怎么回来的就多了一百艘。

    李承乾看向李象背后的苏干,点点头道:“朕倒是忘了,二郎刚从南方任职回来,对诸事了解颇多。”

    苏干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神色谨慎。

    李承乾看向左右群臣,说道:“百济当年也是造船大国,归唐以来,也有大量的船只运送百济的草药,矿石和木材到东南一带贩卖……毕竟相比于大唐,安东诸地有太多深山老林没有开发了,高耸的老树也是有不少的。”

    “是!”群臣微微躬身,眼神中闪过一阵凝思。

    皇帝做事,从来不会随意去做的。

    今日,虽然是在问政太子,但暗中带出来的,却也是在告诉群臣,在安东诸地,拥有大量的财富。

    他们可以合法的去攫取这一部分的财富,加大对安东的经营,实际上也是在加强朝中对安东的统治。

    朝中的官员,即便是寒门子弟,家中也相当富庶。

    至于那些真正的黎庶,就连识字都不多,做官就更少了。

    朝中对于官员家族做生意并没有太大的限制,不能以权谋私,不能贪赃枉法,很多东西在唐律中已经规定。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开国之初就已经定下的。

    商人,及商人之子,不得参加科举,这一点是铁律。

    ……

    “太子所言之数,虽然具体的数字,还需要从安东传回,但实际上大体是不差的。”李承乾看向李象。

    “谢父皇!”李象还有东宫诸臣齐齐拱手。

    “治理天下,首先必须要知道天下是什么样子,然后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地方州县,户曹,法曹,兵曹,功曹,仓曹,士曹,又有录事,司马,长史诸职,对应朝中三省六部,这并非五因。”

    群臣齐齐躬身。

    六部,六曹,这些是天下根基。

    “朕让你多关注地方,就是因为一县之地你了解了,那么对一州之事就能深入了解,一州之事了解了,便可窥伺一道之地。”李承乾对着李象笑着点点头,说道:“等到你能将一道之地的内外一切了然于胸,朕便可以让你真正试着监国。”

    真正监国,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坐在那里,做个人形图章,而是实实在在的决断天下之事。

    “儿臣领旨,多谢父皇。”李象这才认真拱手,眼底却没有多少的兴奋,只有战战兢兢的不安。

    因为现在的他,勉强算是对一县有所了解,让他真正独自一个人去治理一县之地,恐怕也会弄的一团糟。

    至于一州,那更不是容易的事情。

    其他一道,还有天下,起码需要二三十年的历练。

    还远的很。

    “慢慢来吧。”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向另外一侧,神色平静的说道:“雍王。”

    李厥赶紧站了出来,走到李象身侧拱手道:“父皇。”

    “你如今检校燕然都护。”李承乾身体微微前倾,平静的说道:“今年诸事准备不及,朕就不问你了,但到了明年,燕然都护府诸事,朕也要问你了。”

    “儿臣明白。”李厥背后不由得微微一紧。

    “还有你们。”李承乾看向其他诸王,抬头道:“用不了几年,你们该成婚的就都会成婚,然后遥领地方职务,朕到时也会用此法考察你们。”

    “臣等领旨!”诸王认真躬身,神色谨慎。

    “什么时候,你们对于自己遥领之地了解清楚了,朕就会放你们真正到地方去任职。”李承乾重重的敲敲桌案,不客气的说道:“只有这样,你们去了地方,才不会坑害百姓。”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诸王凛然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若是考验能通过,朕也能放心,若是通不过的人,那么就永远留在长安洛阳,做一个不领任何职务的闲散王爷吧,朕就当养个废物。”

    “是!”诸王心里瞬间一沉。

    虽然说大家都是皇帝的儿子,都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是这么多年来,太子聪慧,诸事妥当,皇帝也从来没有过换太子的想法,诸般教导十分用心。

    用今日之事上就能够看的出来,皇帝是在教太子怎么成为一个贤明之君。

    他们的机会不大。

    不大归不大,但也是有的。

    若是按照以前,那么少不了会有一些人想要赖在长安不离开,然后等待机会。

    现在,你留在长安可以,但是,你不领任何职司,这便等于你不会有任何培养自己势力的机会。

    如果再贴上废物的标签,日子恐怕就真的不好过了。

    李承乾抬头,看向李勣,说道:“英国公,你是太子少保,今日的事情,领东宫诸臣去复盘吧。”

    “是!”李勣站出拱手。

    李承乾看向东宫诸臣,说道:“今日你们辅佐太子还算有功,各赏赐丝绢五十匹。”

    “多谢陛下!”诸臣立刻神色一喜,齐齐拱手。

    李承乾重新看向李象,说道:“东宫诸卿多有优异之处,你要多多请教学习,勿要有自大之念,如此将来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李象再度认真的拱手。

    “好了,就这样吧。”李承乾说着起身,离开武德殿。

    群臣立刻拱手道:“恭送陛下!”

    ……

    群臣行走在宫道上,虽然相互之间没有多说什么,但一个个神色满意。

    皇帝贤德,太子聪慧。

    这是百官都愿意看到的。

    而且能够看的出来,皇帝对太子的教导很用心,方法别出一格,看的出来也很有效。

    哪怕将来皇帝有个万一,太子登基,也是贤明之君。

    他们这些人虽然年纪大了,甚至都不一定能够活的过皇帝,但是他们还有子孙,将来太子登基,子孙在太子一朝,也不缺乏好的未来。

    而且最令他们放心的,是皇帝对诸王的教导,诸王用心在地方政事上,就不会去用心图谋太子之位。

    这让从玄武门,还有贞观末年走来的他们心中尤其感慨。

    魏王攻打朱雀门,晋王逼围温泉宫。

    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

    而从如今来看,只要皇帝如今的制度能够稳定的建立起来,那么这样的事情,恐怕不会轻易再发生在大唐。

    从门下省走过的时候,群臣忍不住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起码在教导太子这件事情上,皇帝比先帝要强。

    长孙无忌似乎没有在意,但是走出左延明门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的看向了宫中深处。

    他知道,皇帝是吸取先帝的教训。

    也好,本就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宫苑深处,李承乾坐在御辇上,缓缓而行。

    一代更比一代强,他要彻底超越他的父皇。

    秋光照在宫殿的宫道上。

    干净明澈。

    ……

    西北,龟兹城。

    一座偏僻的院落之中,一名风尘仆仆的黑衣健汉快步走进书房,对着坐在书房主榻上的骆宾王拱手道:“郎君,李甲回来了。”

    骆宾王放下手里的书本,抬头道:“你回来的,比我想要快,吐蕃人说什么了没有?”

    “说是谢过郎君协助,另外,请郎君抓紧到大勃律,他们会尽快将晋王李治移交给郎君。”李甲说着,将一封信递给骆宾王,同时说道:“这是吐蕃国相给郎君的信。”

    骆宾王接过信,也不打开,直接问道:“吐蕃现在是不是很紧张?”

    “是!”李甲拱手,说道:“吐蕃几次试图冲出唐古拉山,但全部都被大唐伏兵击杀。”

    骆宾王轻轻冷笑,说道:“他们这是急了啊,连西昌州一战大败的责任都不追究了。”

    西昌州一战,吐蕃损失四万本土大军,两万党项,一万羊同和一万苏毗骑兵,损失可以说是惨重。

    一战之后,大唐直接派兵杀向了苏毗和羊同,甚至如今羊同已经覆灭。

    大唐骑兵纵横在唐古拉山之外,任何试图冲入唐古拉山的吐蕃骑兵,全部都杀戮一空。

    吐蕃人引以为屏障的高原瘴,在这些大唐骑兵的眼里,仿佛就是不存在一样。

    当然,骆宾王知道,高原瘴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这么多年以来,整个大唐从上往下,从皇帝,到李靖,到梁建方,李道宗,大唐中枢相关各部,都在积极的找寻突破高原瘴的方法。

    如今看来,他们确实有了一些成效。

    甚至即便是没有西昌州那场经历一道恐怖的算计,他们也一样能够打到唐古拉山外。

    最后,在大唐的压力之下,吐蕃人甚至就连西昌州战败的责任都来不及追究了。

    “郎君,吐蕃人是真的不追究吗,小人总觉得他们暗藏心思,别郎君真的去了大勃律,他们再反悔下手吧。”李甲有些担忧的看向骆宾王。

    骆宾王轻轻摆手,说道:“西昌州被算计一事,我们虽然有失察之过,但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我们身上。”

    说着,骆宾王站了起来。

    他走到了窗户之前,看向头顶的天空,神色凝重的说道:“如果说这一切都是皇帝的算计,那么这一开始是吐蕃人在逻些上了钩,之后赞悉若前往长安进行更深一步的运作,我们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

    骆宾王到了长安,皇帝所有的布局依旧成型,而且皇帝在长安用心布局,又哪里是他能轻易看透的。

    “真正的问题其实甚至都不在长安,而是在吐谷浑。”骆宾王转身看向手下,神色凝重的说道:“梁建方悄无声息的返回来西昌州,苏定方也跟着去了吐谷浑,还有殷元,裴行俭,李德柬那些人,他们都已经张开了口袋在等着了,可是吐谷浑人竟然没有一点发现。”

    话说到这里,骆宾王的眼底看是恼恨。

    西昌州之败,若是吐蕃人能够提早一步发现大唐的布局,他们也不会败的那么惨。

    在骆宾王的预计当中,吐蕃人起码能够将大唐从高原上赶下去,双方对峙厮杀,这样吐蕃人才会更加的需要骆宾王。

    但他没有想到,吐蕃人竟然那样的疏忽大意。

    对于西昌州的事情,赞悉若也好,吐蕃的其他人也罢,他们都没有一点想让骆宾王参与的打算。

    所以对于西昌州的很多事情,骆宾王都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一场大败。

    ……

    “吐蕃人现在在大唐的重压之下,拉拢我们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和我们反目。”稍微停顿,骆宾王扬了扬手里的信笺,说道:“更何况,李治是真的被抓到了逻些。”

    吐蕃人确认,从黔州被抓到逻些的李治,就是先帝之子晋王李治。

    他们让专人看过,李治这些年虽然有些变化,但认还是认的出来的。

    李治被抓到了逻些,说明骆宾王对大唐的了解极深,而且之前的那件事里,骆宾王的责任不大。

    更说明,骆宾王不是皇帝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吐蕃需要的。

    “是!”李甲躬身,说道:“那么郎君我们什么时候去吐蕃?”

    骆宾王有些皱眉的看向李甲:“你很急吗?”

    李甲微微苦笑,说道:“郎君,郎君毕竟去过长安,万一被长安那边找到什么眉目,追查到安西来,属下担心郎君会有险。”

    骆宾王微微一愣,随即轻叹一声道:“放心,我去过长安的事情,除了我们的人,吐蕃那边只有赞悉若一个人知晓,其他人都在逻些,而赞悉若已经死了……是啊,他死了。”

    骆宾王也没有想到,赞悉若会死。

    赞悉若留在天水,准备突袭梁建方,谁知道那竟然是一个陷阱。

    “吐蕃人啊,总是喜欢行险,这个习惯他们若是改不过来,日后还会有大亏吃。”骆宾王轻轻摇头,神色可惜。

    不过他心中明白,吐蕃相比大唐而言,终究只是小国。

    以小国搏大国,自然要行险。

    行险失败的结果,就是人死,而且是死的数万人。

    通过在天水的眼线,骆宾王知道唐军那一支八百骑兵,实际上他们也就是从长安到天水,再往深,原本他们是不会去的,因为深山太险,他们也在防备吐蕃光军。

    谁能想到,赞悉若也是怀疑他们进入身上之后,会戒备大增,这才在天水行险一击。

    这样做的结果,是赞悉若恰好跳进了大唐准备的陷阱当中。

    大唐方面甚至一开始不知道那是赞悉若,所以才会干脆利索的杀了他。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骆宾王在终于能够确定自己是安全的。

    “不过皇帝也不是傻子,他应该能够察觉到应该有人和吐蕃人在联系,不过他想不到是我罢了。”骆宾王稍微松了口气。

    皇帝恐怕现在正在整个关中,还有河洛在追查,可惜他什么也查不出来。

    ……

    收回心思,骆宾王抬头看向李甲,问道:“你觉得这一次大唐攻吐蕃,他们会用多长时间,能够击破吐蕃,灭国吐蕃?”

    李甲微微摇头,说道:“属下去过唐古拉山,那三座关卡坚固异常,配合那里特殊极端的天气,大唐若是不付出代价,恐怕很难攻破那三座关卡,更别说灭国吐蕃了。”

    骆宾王点点头,说道:“的确是这样,那三座关卡的确不容易,不过你别忘了,李靖还活着,李勣也在,苏定方和李德謇就在唐古拉山外,谁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办法。”

    “是!”李甲轻轻躬身。

    “不过他们想要击败吐蕃是真的不容易。”骆宾王抬头,轻声道:“尤其现在,西昌州再败,大唐杀到了唐古拉山外,整个吐蕃所有的部族怕是已经联合了起来,此时他们怕的就是被灭国,”

    “这一战啊!”李甲轻轻摇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一边是大唐,一边是他们的盟友,李甲一时间也知道该怎么想。

    “这一战大唐能赢的。”骆宾王没有注意到李甲眼底一瞬间闪过的惊喜,看着头顶的蓝天,轻声说道:“短时间内,吐蕃或许能够坚持,但时间一长,吐蕃后继乏力,恐怕就有被大唐攻破之险,若是大唐抓住这个机会还好,若是他们抓不住……”

    李甲下意识的要开口,但最后还是安静了下来。

    骆宾王轻叹一声,道:“若是让吐蕃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然后全面反扑,真正倒霉的就是大唐了。”

    “郎君,于我们而言,最好是吐蕃坚持不住,毕竟这样,才有我们的机会。”李甲轻轻躬身。

    “你说的对。”骆宾王转身看向李甲,说道:“但这些事情到这里,却并不由我们,毕竟吐蕃不可能让我们去唐古拉山,我们也不可能将消息送到大唐军中去,所以只能等,先去大勃律,再入吐蕃,和吐蕃高层谈谈再说。”

    骆宾王在安西建国之策已然不可行,他的手下直接上战场也不现实。

    当然,他也有他的用处,这也是吐蕃人急着找他的原因。

    这同样给了骆宾王机会。

    “对了,郎君。”李甲突然抬头,看向骆宾王道:“属下从逻些回来的时候,正好他们商量,要派使团去长安,只是不知道现在定下没有,不知道他们要不要去?”

    “去长安?”骆宾王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想了想,他说道:“这一次便是吐蕃人出十万两黄金,也不可能让皇帝退兵的,到了如今,皇帝唯一的目的只有灭了吐蕃,而距离他灭了吐蕃只有唐古拉山口这一道难关,他又如何会退却。”

    李甲眨着眼睛,问道:“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吐蕃还要派人去呢?”

    骆宾王微微抬头,开口道:“吐蕃人这一次派人去长安,求和怕只是一方面,他们应该还有威胁手段!”

    “威胁?”李甲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是的。”骆宾王轻叹一声,然后闭上眼睛道:“大唐在吐蕃,还有一千军士,还有一位长公主,吐蕃人若是以这些人和长公主威胁,那么到时候,皇帝又该如何呢?”

    “文成长公主可是吐蕃大妃,多年以来为吐蕃安定尽力而为,如今他们,他们……”李甲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他只能脸色难看的说道:“他们怎么敢?”

    “没什么不敢的。”骆宾王摇摇头,平静的说道:“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一不小心就是灭国,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

    李甲平静下来,想了想说道:“郎君,吐蕃人做什么,我们管不着,但如果吐蕃人真的对公主下手,那么郎君恐怕也不能逻些呢,说不好他们会用郎君来做交易筹码?”

    骆宾王看向李甲,神色一惊,点头道:“你不说我还真没想到,他们若是真的杀了公主,说不定对我们的心思也会变。”

    杀一个人是杀,杀一百人也是杀。

    骆宾王神色平静下来,随即摇头道:“他们不敢对公主下手的,他们也威胁不了皇帝,皇帝不是那种会受威胁的人,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反而发可以做些文章,起码我们的身份可以定一下。”

    骆宾王轻轻的眯起了眼睛。

    他要的,是窃取吐蕃的力量,这样一个光明正大能被吐蕃人接受的身份就很重要了。

    起码不能是大唐宗室的身份。

    起码不能是现在。

    骆宾王抬头,淡淡的说道:“我写封信,你去趟逻些,送两封,一封给大相,一封给王后。”

    王后,赞普芒松芒赞的母亲。

    上一次被李承乾逼迫殉葬的,是芒松芒赞的亲祖母芒妃墀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