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在印度当老爷 > 第457章 农舍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左手钢铁,右手煤炭,再整点规模上去,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细数苏尔这个大集团之下的生意,最稳妥、最低风险、最适合扩张的就是能源型行业。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煤炭和钢铁,千禧年又是全球化的拐点,全球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这意味着海里的煤炭和钢铁需求,远的不说,就印度的邻居东大,那里的发展真的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前些年还在出口煤炭、钢铁,但今年开始就慢慢收紧,甚至还有意向去国际市场进口询价。

    内需旺盛,大量的基建项目被提上日程,且越来越多。

    这从果阿那里钢铁厂的出口订单上就可以看出来,80%的钢材都被东大买走,两年前这个比例是25%。

    如此迅猛的提升自然引起了钢铁厂经理南比亚的注意,他为此做了份市场分析报告,然后提交到了罗恩的案头。

    看完这份报告,罗恩心里立马就有了想法,他知道东大已经快要化身基建狂魔。

    不仅如此,印度本身的房地产市场也越来越兴盛。

    局面很清晰了,内需在扩大,外部市场更是有大热的迹象。

    罗恩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准备再收购几座果阿的铁矿,把钢铁厂的年产量提升到200万吨。

    卡纳塔克邦和奥里萨邦也列入考察对象,他不满足于仅仅这一座钢铁厂。

    罗恩打算再建两到三座钢铁厂,在五年内把苏尔钢铁的总产量提升到500万吨左右。

    比哈尔的丹巴德可以建一座,那里有充足的煤炭,就地取材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金奈是罗恩的第二个选择,他在那里有自己的恩诺尔港,铁矿和煤炭可全部通过航运解决。

    此外金奈还有多家汽车主机厂,他们都是钢铁消耗的大户,每年的需求几百上千万吨。

    近水楼台先得月,苏尔钢铁厂没道理放过这样的机会。

    前两年收购的果阿钢铁厂,当时的经营情况是年亏损两千万美元左右。

    但在98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就已经彻底度过,情况好转。

    去年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显著提升,原材料铁矿石从15美元一吨升至20美元。

    成型的钢材在98年遭遇市场谷底,只有200美元一吨,如今这个价格是260美元。

    30%的价格提升,意味着利润的显著增长,如今果阿钢铁厂已经扭亏为盈,今年预计有上千万美元的入账。

    这还是扣除掉几千万美元的技术改造成本,结算下来的净利润。

    要不了三年,当初投资的2亿美元就会被全部赚回来。

    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润还会越来越多。

    罗恩十分看好未来几年内的大宗资源交易,于是他趁热打铁直接规划了两座两百万吨级的新钢铁厂。

    产能的提升意味着对原材料更大的需求,果阿那里已经满足不了如此大的铁矿石缺口。

    卡纳塔克邦和奥里萨邦的铁矿,要供给丹巴的德的钢铁厂,金奈这里还没有着落。

    罗恩的想法是海外开采,金奈是港口城市,海运十分发达,不管是煤炭还是钢铁都能便利的解决。

    他自己旗下也有航运公司,一切相辅相成。

    为了利润最大化,且长期稳定的供货,苏尔钢铁厂最好能有自己的矿业。

    纵观海外市场,能提供大量煤炭和铁矿的地方,大抵就澳洲、巴西,还有非洲。

    澳洲的采矿业已经十分发达,且已探测的矿场都是有主之物,多为欧美跨国公司持有。

    非洲大部分地区又太落后,基础设施约等于无,铁路、港口都要自己修建,投入太大。

    且当地瞬息万变的政局,也令人难以捉摸。搞不好换个军阀上台,前面的投资就会都打水漂。

    综合筛选下来,巴西和南非的部分地区最为合适。

    奈何罗恩的生意大多在国内,海外渠道匮乏。想要谈下这种跨国交易,离不开有人剧中斡旋。

    新德里有专门做这种掮客生意的人,他们活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越是混乱的地方,越容易出现他们的身影。

    拉纳就是圈子里有名的掮客,他曾帮助塔塔收购了澳洲某个小型煤田。

    苏尔先生的邀请对他来说不仅是生意,还可以为履历添上光鲜的一笔,成为夺目的名片。

    见面的地点在苏尔先生的私宅,位于新德里的南部郊区。

    用殖民时期的称呼叫“小屋”,字面意义上就是一栋普通甚至很小的平房。

    但在曾经的英殖民地印度,英国人用这个词来代指殖民地官员的独栋别墅。

    所以多数情况下,这些房子反而又大又宽敞。

    到了现代的新德里,这个词又变得委婉了,叫做“农舍”。

    这里当然没什么农作物,在70年代根据规定,德里周边的土地是作为农业用途保留的。

    但当时的德里精英开始夺取城市郊区的大片土地,来建造私人房产。

    为了在名义上符合规定,哪怕事实上不符,他们把自己新房子叫做“农舍”。

    这很重要,因为最早的很多“农舍”,恰恰就是那些制定法规的官僚和政治家建的。

    他们行事必须非常正确,对他们来说,名字不合法就是其机构的冒犯。

    那以后的几十年里,德里周边的“农舍”数量大增。

    往往几经易手,时间足够长以后,之前抢占来的土地都获得了合法性。

    不但如此,这些“农舍”还变成了来自城市、拥有广阔人脉的富豪们的生活象征。

    只有在这样高级的地产上,令人咋舌的派对、汽车收藏、雕塑花园和大摇大摆的澳洲野生动物才可能实现。

    印地其他城市的都市精英都不像德里的精英这样,如此沉浸在田园牧歌式的安宁里。

    这便是权力中心德里的气质。

    这里的富人实际上是一群拥有典型的大会气质的人,他们永无休止的在数量众多的俱乐部和各种走廊里社交,钱也是这么挣来的。

    但他们居然选择远离都市生活,这让人惊讶。

    不像孟买或者纽约的富人,梦寐以求的是坐拥璀璨城市景观的公寓,俯瞰自己的财富之源。

    德里的富人反而对上街、人行道上的熙攘喧嚣不感兴趣,尽管这些东西曾经是大城市的骄傲。

    他们更喜欢醒来时看着空荡荡、修剪过的草坪,一路延伸到顶着铁丝网的围墙。

    至于这些土地原来的主人,那些农民,他们以另一种生活方式出现在这里。

    大量的穷人在这里的住宅或办公室做清洁工和保安,但无法住在这里。

    “农舍”是有农人的,但主人不是他们。

    本着入乡随俗的心态,罗恩在南郊也有自己的农舍。

    阳光城太繁华,且多是高层公寓,少了些野趣。

    他需要以德里主人的姿态,来迎接各方来客,绝不让自己显得那么不合群。

    当然如果在孟买,他又会住进繁华的马拉巴尔山,在城市之颠欣赏那座为他带来源源不断财富的城市。

    十一月份的新德里气候正合适,生命力顽强的鸡蛋花完美无瑕的盛开着,巧妙的点缀在院子里和站岗的保安颇为合拍。

    拉纳开着车向“农舍”驶去,保安挥手让他继续往前。

    临近傍晚,只有在夜里开的花儿在空气中摇曳着香气。

    丝绒样的天空下,拉纳眼前的这栋玻璃大楼就像一个巨大的黄色水族馆般熠熠生辉。

    他按保安的指挥停好车,沿着灯光昏暗的小道走去。每个转角都有保安等着,把他指向下一个转角。

    这些保安接力一样把他往下传,在他身后,对讲机不断传出确认的声音,他到了。

    拉纳完全不知道自己拐了多少个转角,也不知道这座“农舍”的全貌,总之大的吓人。

    这个建筑好像是两个空间站,一个玻璃的,一个石头的,相互交错。

    其中一个不着地悬浮着,一座闪闪发光的桥不知道通向哪里,它下面闪烁着好似降落信号灯的光芒。

    石头那一座,每一样东西都古朴的令人难以置信。转角的地方笔直而锐利,小路两边围着装饰性的凹槽,里面整齐的铺着碎石子。

    保安让拉纳穿过房子去后面的游泳池,他们指向一条有地灯的走道。

    走道前的滑门拉到一半,遮住了入口的一边。他往另外开着的那边走,就在一瞬间拉纳听到保安大喊不要过去。

    但来不及了,他已经直接撞上了一块玻璃。这玻璃门太干净了,一点反光也没有。

    就算他被撞的跌跌撞撞,整个人弯下腰捂着自己的鼻子,拉纳还是没觉得前面有门。

    保安们哈哈大笑起来,有一个跑来帮助这个笨客人,让他不要从玻璃进去,而是从门进去。

    正常的那种门,保安示范怎么开门,好让拉纳不至于再一次伤害自己。

    穿过房子,豁然开朗。他面前是一个大厅,装修的像五星级酒店。

    颜色鲜艳的丝绒灯罩从高高的天花板上垂下,好几个水晶桌旁围放着许多真皮沙发。

    墙上挂着巨幅帆布画,是那种很前卫带着点人体艺术风格的画。整栋建筑的墙壁里都藏着喇叭,放着沙发音乐。

    拉纳出来,走到房子的另一边。这里私人泳池泛着幽幽蓝光,把所有东西都照的神秘又迷人。

    他被带到泳池边的一个位置,侍者在他面前放了一个玻璃杯和一瓶未开封的水。

    “先生马上就来。”仆人慢慢退去。

    拉纳惊叹打量着周围,这“农舍”也太朴实无华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