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北印度,牛和甘蔗遍地都是,它们是农业的象征,也是经济的象征。
代表这两者的种姓,数量庞大,也就不足为奇。
亚达夫有两三千万人,哈尔维即使比不过,也不会差的太远。
罗恩脑袋里隐隐有些想法,不过还未成型。
“老弟,这次去勒克瑙事情办的怎么样?”拉坦走过来。
“解决了,《每日新闻》不会再报道我们的事。”罗恩耸耸肩。
“那些卑贱的亚达夫没有再敲诈你一笔?”
“被你猜中了,这两天会有账单寄过来。”
“贱种就是贱种。”拉坦骂道。
穆纳的心揪了一下,以前他听到这种话,根本不会当回事。
这是他们种姓的命运,生来如此。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重新拿起书本,或许是最近几次游行,他不再对这样的词无动于衷。
“亚达夫还算讲规矩,他把松巴得拉的煤矿给我们了。”
“那玩意儿根本没人要,带不走、卖不出去,鸡肋。”拉坦对此不屑一顾。
“有总比没有好,至少我们可以解决水泥厂和矿场的用电问题。”
“老弟,你就是太讲规矩,所以亚达夫才会欺负你。有时候你得向他们亮亮手里的枪…”
“好啦,好啦,现在大家合作的还算不错,没必要节外生枝。”罗恩勾着他的肩膀往庄园里走。
“这种生意太麻烦了,”拉坦咕哝道,“算了,我们去喝一杯,你从孟买回来就没消停过。多吉!穆纳!去买威士忌!”
“是,主人。”两个仆人应声道。
卡纳村附近是不会有威士忌这种高档货的,更何况地主老爷们要喝的是洋酒。
多吉不喜欢穆纳,但不得不捏着鼻子和他一起行动。
他们要去米尔扎布尔镇上,那里才会有卖洋酒的店铺。
大街上吵吵闹闹,偶尔还能看到前两天游行队伍散发的传单。
有的贴在墙上,有的被踩进土里,布满脚印。
“乡下老鼠,最近又看了什么书啊?”多吉没话找话。
“诗集。”
“诗集?那是什么?”
“伟大的文字。”
“伟大的只有神明,你傻了?”
“你不懂。”
“嘁~”多吉不屑的伸手一指,“那你认识那些字吗?”
穆纳抬头,那是张被扔到地上的报纸,英文的。
“你看,你对神明和文字都不够虔诚,你就是个半吊子。”
穆纳语塞,多吉说的没错,他就是个半吊子。
不仅是他,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半吊子,他们根本没机会完成学业。
他们介于文盲和识字之间,脑袋里乱七八糟的塞了一堆东西,就像个没整理的博物馆。
从历史课本里学来的几个年代和事件,从数学课本上学来的几个公式,在大街上路过时从报纸上读来的关于政治的议论,从村口茶铺用来包点心的破破烂烂的几何课本书页上看来的几个三角形和棱锥体,从全印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里听来的几段新闻。
所有这些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半对半错的信息,在他们脑子里和其他半吊子想法混在一起,相互争个你死我活,最后让他们产生更多半吊子的想法。
这就是印度大多数人世界观构成的过程,也是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穆纳忽然意识到自己本质上还是个半吊子,他连英文都读不懂,有什么脸面去研究诗歌呢?
“乡下老鼠,到地方了,准备好!”边上的多吉叫道。
他们面前的那家店,外面挂着招牌,“头奖英国洋酒店”。
这是镇上唯一的一家洋酒店,附近的地主们每周都会派仆人来这里买酒。
而且每次出动必定是两个仆人一起,大概可能的原因是怕另一个仆人携酒潜逃吧。
“头奖”酒店的货架上堆满了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酒瓶,柜台后面有两个十来岁的男孩,在顾客的吵嚷声中疲于奔命的收钱拿酒。
店里的白墙上贴着一张红颜料刷写的价目表,上面有数百种酒,分为五大类:啤酒、朗姆酒、威士忌、杜松子酒和伏加特。
威士忌最多,有三种品类之别,最上面的一等品有尊尼获加、黑狗、教师烈饮…
价格一千卢比起步,还能按整瓶、半瓶、四分之一瓶卖。
价目表最后还有一行小字,本店亦有更加实惠的威士忌出售,如欲购买请垂询柜台。
酒店内部并不大,柜台前面三米宽的地方,被五十多个买酒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每个人都挥舞着大额钞票,扯着嗓门用最大的音量喊着:
“来一升翠鸟啤酒!”
“半瓶装老僧朗姆酒!”
“一瓶霹雳酒!霹雳!”
这些酒不是他们自己喝的,穆纳从他们破烂不堪的衣服上就可以看出,他们跟自己和多吉一样,也是给主人买酒的仆人。
幸亏今天不是周末,否则柜台前肯定挤得跟打仗似的。
到了这里,穆纳和多吉配合突然默契起来。他负责牵制敌人,多吉则在前面强力突击。
他一边奋力往前挤,一边大喊,“尊尼获加!来一整瓶!”
尊尼获加就是刚才那张价目上威士忌一等品中的第一个,拉坦从来不喝其他杂牌。
多吉拿到酒后,像抱着婴儿似的护着酒瓶。穆纳开始重拳出击,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
他已经十八岁,个子比以前高了不少。又因为有咖喱烤鸡肉吃,身体也结实了许多。
只有在酒铺里,多吉和穆纳才会有合作意识,没有如在矿场上那样互相不理。
在回去的路上,多吉会时不时的站住脚,然后把酒瓶小心翼翼的从盒子里拿出来,放在手里把玩。
他说这是为了检查“头奖”酒店有没有以次充好,穆纳知道这完全是在说瞎话。
他就是想拿拿瓶子,体会一下手里握着一瓶原封的一等品威士忌的感觉,想象着这是给自己买的酒。
过完了瘾,他才把酒瓶放回盒子里,一路走回去。
穆纳身上的衣服同样破破烂烂,但他瞧不上多吉的小动作。
他又想起了诗集里,伊克巴尔写过的那句诗:
他们终是奴隶,因为他们不知世上美之所在。
《每日新闻》果然闭嘴了,它的头版被某所高级英语私立学校的一起绑架案取代。
这种事在北方邦稀疏平常,甚至不能算是新闻。
不过头版总得写的点什么,以填充空出来的版面。
从《每日新闻》手里接棒的是《印度时报》,它的报道完全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农民为苏尔水泥厂游行,没错,但却是为了感谢伟大的苏尔先生。
罗恩在《印度时报》里摇身一变,成了米尔扎布尔人的福音。
他带来了工厂,提供了数千个工作岗位,还计划修缮东部稀烂的道路。
这明明是大善人嘛,之前的报道都是谬传。
为了增加说服力,报纸还刊登了两幅配图。
一张是米尔扎布尔镇上的庆祝游行,标语全变成了对苏尔先生的赞美和歌颂。
另一张是苏尔水泥厂门前排起的长龙,那都是来应聘工作的村民。
《印度时报》的读者涵盖北方邦的各个阶层,罗恩.苏尔的风评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
新闻发酵了几天后,北方邦这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开始关注罗恩。
他们打电话给他,不是有什么事,纯粹为了打声招呼。
大家都是生意人,以后如果有恰当的机会,合作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其中有一人极力邀请罗恩见个面,他叫苏布拉塔.罗伊,是个比哈尔人。
罗恩向拉坦打听了他的消息,没想到这家伙还很出名。
他年轻时在北方邦东部的戈勒克布尔读书,毕业后没去找工作,反而骑着兰美达牌小摩托四处送快餐。
罗伊不愿意给别人打工,他喜欢自己做生意。
攒了些钱后,他从低端工厂进货,然后再贩卖出去,以赚取差价。
奈何印度的穷人太多,那些在罗伊眼里看似平常的东西,底层人依旧买不起。
某次他推销的顾客,一个穷人直言不讳的说,“我把钱给你,我的钱就少了。除非你有办法把我的钱变多,否则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这句话打开了罗伊的思路,一个大胆的商业计划在脑袋里成型。
罗伊发现印度的银行几乎都只会开在大城市里,就连小县城都鲜有银行办事处的存在。
然而北方邦或者说北印度的大部人口都居住在农村,他们的钱放在哪呢?
穷人是没钱,但一卢比、十卢比总有吧。
70年代末,罗伊用两千卢比买下了濒临破产的撒哈拉金融公司,正式成立自己的私人金融银行。
他的主要客户在农村,为农民、人力车夫、仆人、小商人等,享受不到正规银行服务的穷人提供高利率投资项目。
他来者不拒,允许客户以十卢比起存,并许诺他们300%的年利率回报。
刚开始很多人不信,罗伊干脆将成堆的钞票铺摆在桌上,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用高利率吸引了最初一批客户后,罗伊又开始放贷给需要的人。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储蓄互助”,有闲钱的人帮助需要钱的人,后者支付前者利息。
慢慢的他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当手里的钱变多后,又接着把利率下调到15%附近。
因为彼此深度捆绑,穷人客户并没有离罗伊而去。
他的庞氏骗局成功了,那些穷人客户每次见他恨不得匍匐在地。
十多年后的今天,撒哈拉金融公司已经发展成北方邦最大的私人银行。
它的业务不再局限于金融领域,开始向实体业扩张,房地产、电子厂、酒店等行业都有他的影子。
能把旁氏骗局玩成真.银行,也算是奇葩界中的佼佼者。
罗恩准备见见他,都在北方邦,打个招呼总不是坏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