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汉官 > 第119章:“复古流”赵云【4K】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话说这次幽、瀛、青三路并进,魏哲心中基本上都做好了各种预案。

    唯独赵云这路奇兵,魏哲完全没有一丝把握。

    具体能将奇兵发挥到什么程度,这回是真的全靠赵云自己发挥了。

    赵云也明白这一点,故此离开易县之后便直奔老家真定而去。

    后世说起真定城,免不了就要想起“石家庄”这个名字。

    但实际上石家庄直到清朝末年方才诞生,并且一开始只是真定府获鹿县名下的一个小村庄,拢共不过93户人家,578人。

    由于种种缘故,石家庄后来居上吞并了真定府,可在此之前两千年……不对,应该是将近三千年的岁月里,真定城其实才是这片土地的中心。

    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河北之地的姬姓白狄便以真定一带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

    虽然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但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又在这一带重新建立了中山国,并且在真定的位置建东垣邑,而这便是真定城的前身。

    直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方改东垣县为真定县,即“真正安定”之意,行政上归属恒山郡。后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期间历经两汉十数朝,还曾以真定四县设真定国。

    不过兜兜转转,当思帝刘宏继位时一切便又恢复原状。

    至于“真定”为什么会变成“正定”,说来还是满清的锅。由于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严格执行汉人避讳古制,结果流传两千多年的“真定城”就这样改为“正定城”。

    但“真定”也好,“正定”也罢,赵云终究是不变的。

    石家庄赵子龙终于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故乡。

    ……

    三日后,夜半子时。

    真定城外,恒山脚下一处不知名的山洞中。

    只见一身粗麻短褐的夏侯兰近前道:“兄长,人都来齐了。”

    “好,那便开始吧!”赵云说罢便面色肃然的走了出去。

    洞外是一处更加宽广的溶洞,内里等候的人也是衣着各异。

    有看似潦倒的术士,也有身形魁梧的壮汉,甚至还有膘肥体壮的健妇。

    不过当看见赵云之后,这六人倒是齐刷刷站起来躬身一礼,口中的称呼也是各种各样,有唤“恩公”的,也有叫他“老师”的,甚至有人直接干脆以兄长称之。

    啧啧,这就是昔日“真定大侠”的份量。

    但是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也不全是赵云的武力所致,一半是时势使然。

    由于真定城北临滹沱河,南靠漳水支流,两河之间地域狭窄,加之恒山余脉的阻隔,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防线,堪称标准的“表带山河”之险,故此历次大乱多为兵家争夺之所在。

    秦末之时,汉高祖刘邦就曾两次攻打此地均久攻不下。

    本朝黄巾起义后,张角也曾分兵攻略此城,但却屡攻不破。

    不过当时真定县令一心只想保城池不失,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城外之地,因而在黄巾之乱时真定诸乡基本上都是各自聚众自保。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赵云聚集了一众乡党利用常山之险和黄巾流贼周旋,守卫一乡平安,若非如此其实赵云也想投军谋个出身的。

    毕竟冀州之地的士族太多了,普通武夫想要出仕基本上没有可能。

    就比如赵云,在黄巾作乱时为保护乡里着实做了不少贡献,高台乡几乎全靠他带着一干乡中青壮才得以平安,可黄巾平定后县中只是随便派个人便要召他当个斗食吏,也没有赏赐什么财货。

    倒是县中豪族私下里派人来招揽他,想要纳入麾下,充当家兵护卫。

    彼时赵云正是年少气盛之时,自觉被轻视的便愤怒的拒绝了这些招揽。

    然而他却不知道,从头到尾他的功绩就没有被报上去。

    常山郡府只知道县令守土有功,县中各家亦有辅佐之功,除此之外压根就没有他们这些乡野武夫的名字。

    由此可见,大汉之所以会酝酿出黄巾之乱不是没有缘故的。

    也幸亏这些人欺上瞒下,赵云一怒之下才会选择当个游侠。

    于是凭借过人的武力与黄巾之乱时积攒下的名望,他倒是很快得以成为“真定大侠”,为一县游侠魁首。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县中反而对他多了一些尊重了。

    真定各家豪族多多少少也会卖他个面子,给予一定尊重。

    当然,说是尊重,其实就是忌惮。

    毕竟常山郡和其他地方不同,此地背靠恒山,不远处更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如此一来山匪盗寇简直不要太多。

    再加上燕赵男儿本来就重义起死,一怒之下暴起杀人的简直不要太多。

    反正杀完人往太行山一钻就是了,官府得知后十有八九会就此作罢。

    在这种粗犷的风气下,赵云这个真定大侠其实比刘备那个涿县大侠还要威风。

    刘备还要靠公孙瓒这个涿县令才混得风生水起,可赵云靠自己以及一班兄弟就能成为真定县的地下霸主。

    只是赵云终究还是那个赵云。

    他并未因此而欺行霸市,聚敛财货,反而干起了官府的事情,竟然整顿起了地方不法之事。

    如此一来,不用他仗势欺人、敲诈勒索,便有商贾主动上交保护费了。

    实际上,这些商贾并不抵触交钱,主要是担心别人收钱不办事。

    遇到赵云这种讲规矩的,他们高兴还来不及。

    一来二去,赵云的生活倒是过得颇为滋润,也得以有了财货去做其他事情。

    从中平二年到中平六年,赵云整整读了四年书。

    先武后文的他没有刘备那样的好运气,只是拜了一个乡中老儒为师。

    从《春秋》到《尚书》《诗经》他都有所涉猎,不过主要还是学习兵法。

    即便他压根找不到名家批注的版本,甚至典籍也多是残缺,可依旧获益匪浅。

    赵云之所以能被后世认为是“仁、信、智、勇、严”五德齐全的完美武将、儒将,原因也就在这里……他本来就是一个读书人。

    读书人武力强点怎么了?这叫复古!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云虽无心当一辈子“真定大侠”,可即便只是顺势而为也依旧造福了不少真定百姓,积累了不少善缘。

    比如今晚前来赴会的那个健妇,乃是真定市井有名的屠夫,唤做胡六娘。

    别看她现在身的膘肥体壮,但一开始胡六年也是美人一名。

    其夫乃是乡中有名的屠夫,为了生计便顺便开设一家酒肆,胡六娘亲自“当垆”,夫妻合力倒是真把酒肆经营起来。

    只是没想到他家生意好了却惹得同行不满,便暗地里用手段将其害死。

    毕竟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甚至更甚于杀父之仇。

    胡六娘得知此事后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关掉了酒肆,接过了丈夫的屠夫买卖,竟然当起了女屠夫来。

    幕后凶手得知后还以为胡六娘不知内里,只是个怯懦妇人便没有在意。

    不想胡六娘暗地一直在准备复仇,她一边屠宰牲畜一边苦练武艺。

    并且自觉力气不足的她,更是将赚来的财货大半都用在了饮食上,增肥练力。

    本就骨架壮硕的她从以往的高挑美妇,渐渐就长成男人一般的市井丑妇。

    最终她趁仇人不备成功在街市上伏击了对方,亲手斩下对方的首级祭奠亡夫。

    然而那厮虽然只是个商贾,却也是有靠山的,女儿在真定刘氏为妾。

    此事一出,胡六娘自然免不了入狱等死。

    别看前汉乃至本朝都钦佩什么血亲复仇的义举,但那都是有门槛的。

    就像“卧冰求鲤”“怀橘遗亲”一样,不是什么读书人都有资格作秀的。

    没有宗族花钱宣传,没有名士褒扬传颂,穷书生冻死在冰上也不会有人理会。

    “义女”“节妇”也是如此,能被当做典型褒奖的都只是极少数人。

    否则真当四五千万汉人之中只有这些个例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优秀与否不重要,重要还是要看有没有背景。

    若是家世显赫,只看了两年医书的纨绔子弟也能入太常寺任太医令。

    当然,自然不会给天子治病,但糊弄普通黔首已然足够了。

    若不是赵云不忍见义士枉死,帮胡六娘了结了此事,她坟头草都快一人高了。

    也幸而有赵云的庇护,胡六娘才能继续操持着自家生意。

    县寺虽然没有褒奖她的义举,但胡六娘在市井之中却是名声远扬。

    游侠之辈本就推崇这种行为,见她是女子更是佩服了。

    一来二去,胡六娘的酒肆倒是成了各县游侠的往来必经之地。

    甚至有些游侠甚至都将家书、财货寄存在她这里,日后再来取用。

    阴差阳错之间,倒是让胡六娘成了真定县最大的“窝主”。

    即便后来赵云离开真定投军去了,胡六娘依旧在真定混得风生水起。

    因为只要她知会一声,随时都能招来一群亡命之徒。

    此刻溶洞之内的六个人,基本上就是真定地下的头面人物了。

    黑道教父?赵云才不屑去当。

    他要的是像霍去病那样,封侯拜将,青史留名!

    山洞之中,在将几人扶起后,赵云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

    “我的来意,子修应该与诸位说清楚的,云也就不废话了。”

    在环视一圈后,只见赵云朝几人郑重一揖道:“还请诸位相助!”

    此言一出,胡六娘等六人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肃然齐声道:

    “唯死而已,义不容辞!”

    说罢六人亦是郑重躬身回拜以礼,洞中顿时充斥着一股肃穆之意。

    仿佛时间从未流逝,天下依旧是春秋之世那般。

    其实燕赵之地与其说是重义轻死,倒不如说是有古人之风。

    良久之后,待几人陆续离开一旁的夏侯兰却有些担忧。

    “兄长,靠这些谣言能行吗?”

    赵云闻言不由轻笑道:“单靠这些自然不行,可加上我等就不一样了。”

    说罢他便拍了拍夏侯兰的胳膊轻叹道:“好好准备吧,接下来就是苦战了。”

    早在归乡的路上,赵云就已经想清楚了接下来该怎么做。

    虽然他也是头一回遇到这种情况,但幸好赵云也是读过史书的,知道“彭越挠楚”之事,于是思量再三之后,赵云觉得未尝不能效仿彭越故智。

    要知道楚汉相争时,彭越也是率军深入项羽后方,多次切断楚军粮道,攻占防守薄弱的城池,一旦项羽率主力反扑时,彭越则会迅速抛弃城池撤退,待其回师后又卷土重来。

    彭越正是靠着这种战术,极大的消耗了楚军实力,也为刘邦争取了时间。

    两相对比之下,他如今的境遇岂不是和彭越差不多?

    所以对接下来的战术安排,赵云就一句话:

    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

    并且他还再三解释,确定麾下八百轻骑都理解之后方才准备动手。

    ……

    且不说赵云隐藏在山谷之中如何筹谋。

    次日,魏哲“举兵三十万”攻伐冀州的消息便在真定传开。

    都说“市井流言”,市井之中自然是最好传播谣言的场所。

    甚至还有些闲汉道听途说后,便信誓旦旦的宣称魏军下一步就要攻打真定。

    由于魏哲此时正率大军驻守在剧烈真定百里之外的下曲阳,一时间竟然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导致人心惶惶。

    不少商贾外逃不说,本地的士族、豪强亦是紧张的各种打探消息。

    毕竟真定确实是“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

    史书曾载:

    真定安,则燕赵安;真定失,则燕赵乱。

    如此战略要地,魏哲想要拿下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而在胡六娘等人的协助下,很快这个流言便在常山国传开了,就连元氏县的常山相孙瑾都听说了这个消息,并且心中大惊,连忙收拢兵力紧守城池。

    甚至就连身处下曲阳的魏哲,都听说了常山国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情形。

    晌午,下曲阳魏军大营。

    听完斥候的禀报之后,帅帐正中的魏哲忍不住抚须而笑。

    “看来子龙已经找到着手之处了……嗯,那我也来煽煽风吧!”

    说罢他便抽出一支令箭:“文远!”

    “在!”张辽闻声出列,面色沉稳。

    魏哲当即将令箭丢与他,嘴角微翘道:

    “与你两千骑,去常山国逛逛。记住,多造声势,替子龙助助兴。”

    张辽闻言顿时明白了魏哲的用意,虚张声势嘛,简单。

    然而张辽这一走,却让常山国与阜城的袁军同时疑神疑鬼起来。

    淳于琼一时间也拿不准魏哲是真的要攻打巨鹿郡,还是虚晃一枪,实际上是要攻打常山国。

    犹豫再三之后,他只能将此事奏报广宗大营,请袁绍决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