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8章 待汉军至,尔辈辄灭身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西城。

    汉水之畔。

    吴军南营。

    统督南军的左将军诸葛瑾,听闻汉镇东邓芝已至辕门之外,遂放下军务,亲自出迎。

    邓芝不是名士,二十余岁时入蜀避难,在刘彰麾下某位太守手底下默默无闻十余载。

    昭烈平定益州时,其官才至郫县邸阁督,也就是管郫县一县粮草的仓官。

    昭烈巡行至郫县,与语,大奇之,之后迅速擢为郫县令,又迁为广汉太守。

    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因其乃是从一仓官小吏火速拔擢上来的大臣,加上非是名门,亦非名士,朝中所谓名士大儒多看他不起。

    加之其人性格刚直简傲,与关羽类似,善待卒伍下吏,而不逢迎士大夫,或者说看不惯士大夫,因此在士人名儒间名声也就更差,号之酷吏。

    所谓酷吏,一般而言有三个特点:

    一是廉洁能干;

    二是喜用重典不畏豪强,对不服法度之人,尤其是豪门贵胄,敢于痛下辣手;

    三是几乎都没落得个好下场。

    这种不礼贤敬士的酷吏之名,又随着东吴使臣的频频使汉,传到了江东,东吴的士大夫对于这位汉国使节也不甚感冒。

    但左将军诸葛瑾,对此却不以为然。

    每每邓芝出使东吴,孙权设筵款待时,其人便会在主动在邓芝侧席坐下,与之聊一聊蜀中时事,聊一聊丞相、丞相夫人、还有其生子诸葛乔近况如何。

    此时见到其子诸葛恪与邓芝一前一后行至辕门之外,当即上前与邓芝把手言欢,邀其入内。

    诸葛瑾五十有五,须发已白。

    邓芝五十有一,精神矍铄。

    对于这位与丞相长相有四五分类似,且同样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吴左将军,向来不敬士人的邓芝着实生不出什么恶感。

    而且,这位吴左将军才略虽不及丞相,但德行尤纯,汉吴之人皆服其敦仁弘雅。

    不得不说,诸葛一门,在大汉有丞相为宰辅,在东吴有诸葛瑾为孙权心腹,在魏,还有年轻的诸葛诞显名当世,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人时常艳羡称颂。

    邓芝很快就随着诸葛瑾来到了中军大帐。

    对于久在军旅的他来说,仅仅从辕门走到中军这一小段路程,就能轻易看出,诸葛瑾治军之能远不能望丞相项背。

    只能说是中人之姿。

    又或者说,是诸葛瑾统领的这几万吴军,本就不是吴国精锐。

    总而言之,南营的吴军,不论是士卒的精神风貌,还是扎营驻军需要遵守的规则纪律,都有些懒散,入不得邓芝的眼。

    “伯苗应也看出来了,我吴军精锐之师,不在此地。

    “事实上,此地兵马,也并没有元逊所言的五万之众。”

    诸葛瑾邀请邓芝入席之后,没有回到上首,而是如同在吴中一样,就坐在邓芝身侧。

    邓芝没想到诸葛瑾自暴其短,微微一愣,却想不到诸葛瑾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只能轻轻点头:

    “子瑜公,吴侯奈何不得襄樊,房陵、上庸也都未能夺下。

    “却径直来夺西城,还欲拒汉军于三郡之外,不使汉军染指干涉,不知子瑜公是何想法?”

    西城威胁到了大汉腹心,孙权此时来夺,毫无疑问,已经使得汉吴之盟在破裂边缘游走。

    而有大局观的人都明白,汉吴之盟不可破。

    诸葛瑾沉默稍顷,直言道:

    “看来伯苗也料到了。

    “吴国朝中,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至尊来夺西城。

    “但…至尊之意已决。

    “我们这些当臣子的既然受任,辄当为之死命。”

    诸葛瑾言罢,无奈一叹。

    自从吕蒙白衣渡江,袭夺荆州之后,就连东吴自己人背地里都对孙权背盟败约有所不耻,颇有微辞。

    但彼时时势如此。

    刘备刚刚在定军山斩夏侯渊,彻底坐稳了汉中,又一举夺下东三郡。

    紧接着关羽就在襄樊水淹七军,逼得曹魏所有名将,所有精锐,全部赶赴襄樊。

    倘若让关羽再赢下那场大战,那么威震华夏的就不止是关羽,而是整个蜀汉政权。

    天下将非吴、魏所有。

    所以,那位至尊才宁可顶着背盟败约的鼠辈之名,也要阻止关羽继续赢下去。

    那一次背盟败约,确实大大削弱了蜀汉实力,让蜀汉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也为吴国续了命。

    但蜀、吴不再相信。

    即使夷陵之战后再次结盟,双方也依旧互相提防。

    现在好不容易曹魏被大大削弱,吴国虽无有所得,但面对一个已远不如从前的魏国,压力赫然小了许多。

    纵使此次无有所得,待蜀汉下次兴兵东征,大吴亦随之兴兵北伐,那么夺取襄樊、合肥的机会,绝对比从前大上许多。

    然而那位至尊却故态复萌,在蜀汉刚显露崛起之势时,又想把刀子直接伸到蜀汉肘腋腹心。

    虽没有直接与大汉决裂,但绕过房陵、上庸直取西城,并遣使阻止汉军东进,其意昭然若揭,绝对触碰了蜀汉逆鳞。

    嘴上说着是取下东三郡后,汉吴可以守望互助,但谁会相信一个已经在背盟败约上尝到过甜头的人?

    邓芝对于诸葛瑾的坦诚着实有些意外,便也直言:

    “芝之愚见,若使汉得西城,吴得上庸、房陵。

    “则如元逊所言,汉、吴二国必能勠力讨曹。

    “若汉不得西城,则汉、吴之盟已无存续之可能。

    “或许短时间内不会一战,但使节将断。

    “日后再行讨曹,又或曹魏西寇南略时,也只能是各自为战了。

    “依子瑜公之见,汉、吴当以何地为分界?”

    对于邓芝的直言不讳,诸葛瑾再次一叹,只能摇头:

    “至尊取三郡之意已决。

    “汉、吴二国将以何地为分界,非愚所能轻言。

    “不过…大汉虽有关中大胜,天下震悚,然曹魏之势仍盛,汉、吴之盟不可轻破。

    “愚深知至尊之倔强,又闻汉天子雄姿杰出,深恐当年江陵、夷陵不忍言之事复发,致汉、吴相争,反为曹贼得利。

    “伯苗此番出使至尊,望能晓以情理利害,至于返汉复命,亦当晓喻天子,望深思而熟虑。”

    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一度向那位至尊建议,趁刘备赴吴联姻时,将刘备扣留为质,以控制刘军精锐,得关羽水军,张飞步军,赵云骑军为鹰犬爪牙。

    但鲁肃坚决反对,始终主张“联刘抗曹”的战略,认为江东尚不具备单独对抗曹操的实力,并力主将南郡借给刘备,使为吴西藩,则曹操多一敌而东吴少一忧。

    那位至尊采用了鲁肃的战略,最后使孙、刘全部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但昨日蜜糖,今日砒霜。

    在彻底站稳了脚跟,有足够的能力消化荆州之后,那位至尊就忘记了来时路,开始对鲁肃借南郡予刘备之事心存不满。

    于是到吕蒙时期,回归周瑜的路线,以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使得原本一直在壮大的孙刘联盟走向衰落,终于走向衰落的曹魏再度崛起。

    即使后面汉、吴再度结盟,面对曹魏,也已经没有了关羽威震华夏时的优势,而是稳稳处于下风。

    曹魏什么也不做,仅靠国力,靠粮草,兵员、武备的优势,就能稳稳压得汉、吴抬不起头来。

    吴国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甚至说掀不起一丁点水花,导致吴国上下面对魏军,已经本能地生出一种无力之感。

    在这种情势下,汉、吴双方近乎于慢性死亡。

    现在好不容易出现了奇迹,刘备死后的第五年,蛰伏了五年的蜀汉竟斩曹真、张郃,败司马懿,一举夺下关中,尚未夺下的凉陇之地,也如瓮中之鳖,简直就是再现当年刘备夺得汉中,关羽威震华夏之势。

    而由于殷鉴不远,当此之时,吴国内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汉、吴不当再重蹈覆辙,而应勠力讨曹,待曹魏成为三国最弱小一国时,再去考虑联曹抗刘,以壮大吴国之事。

    但至尊却依旧坚持己见,一定要在此时来夺西城,试探一下蜀汉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邓芝到此时,也读懂了诸葛瑾的意思,道:

    “子瑜公,芝虽不得天子之言,却深知天子之心,不怕直言,倘若申仪降吴,吴得西城,天子一怒,则汉吴之盟必破无疑。”

    诸葛瑾闻之点头:“事已至此,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邓芝离去。

    次日。

    凌晨。

    西城外。

    朦胧山雾里,一点火光突然出现在城头守军视线中。

    一个人影穿透薄雾,越来越近,最后来到城门之外。

    “什么人?!”城门督喝问。

    火把之下,但见城下之人身影忽明忽暗。

    “汉镇东将军,邓芝是也!”

    “汉镇东?”城门督一愣。

    紧接着又问:“你来做甚?!”

    “汉军将至,打开城门,给尔等开一生路!”

    城楼之上,守城士卒面面相觑。

    孤身而至,竟敢如此大放厥词?

    但不论如何,如果对方真是汉镇东将军,即使孤身而至,也不是他们能够开罪得起的。

    再则,太守申仪早已吩咐过,假使有自称汉使之人前来,当立即进城通禀,不得擅作主张。

    城门督遣人入城通禀。

    又命人从城头丢下一个竹筐。

    然而城下那人却不为所动,昂首挺胸,睥睨而言:

    “大汉镇东,岂可缒城而上?!

    “吾念至三数,若不开门,则吾走之!

    “待汉军至,尔辈辄灭身矣!”

    城门督闻之一滞。

    他也不是傻子,太守早就预料到会有汉使前来,至于为何而来,也很简单,除了与孙吴争夺西城的归属还能是何?

    所以说,明明是吴、汉有求于他们的太守申仪,怎么现在,不论是吴是汉,一个个都这么霸道,好像吃定了西城似的?!

    真当魏兴太守,真当魏兴守军都是软柿子,任人揉捏吗?!

    “一!”

    城下忽然传来一喝。

    “你?!”城门督没想到那所谓的汉镇东将来真的,为之一急,结果城下又传来一声。

    “二!”

    城门督大急:“你且等着,我速去通禀太守!”

    “三!”

    城门督猛地一滞。

    而就在其人犹豫忐忑之时,却见城下那名自称大汉镇东将军的汉使已经去不反顾。

    百余步后,彻底融入山雾之中。

    未几,就睡在西南角楼上的太守申仪得知了汉使奄至的消息,优哉游哉地来到了汉使所在的南门,却不见汉使其人。

    “人呢?”申仪有些疑惑地看向城门督,沉声相问。

    其人久在魏兴,专威疆场。

    魏兴郡大小文武官吏,多是他承制刻印而授。

    所谓“承制”,就是不请示朝廷自己刻了个假印。

    所以魏兴郡大小上下,全都是这位魏兴太守、建威将军提拔上来的自己人,对他是既敬且畏。

    城门督想到了邓芝所言,有些战战兢兢地道:

    “禀将军,刚才我们往城下丢了个篮子,想把他拉上来!

    “结果那自称汉镇东之人说什么,大汉镇东,岂可缒城而上?

    “然后又说什么念至三数,若不开门,他就要走,待汉军至,我辈辄灭身矣。

    “真是岂有此理,真当您这魏兴太守,真当我们魏兴守军都是软柿子任人揉捏吗?!

    “明明是他们有求于……”

    “——啪!”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在了那城门督脸上。

    那城门督脑袋发懵。

    却见太守怒斥:“还不赶紧开门去把人给我请回来!”

    被打得整个人脑袋发懵的城门督赶忙转向那汉镇东消失的方向,目光在雾里寻来觅去,却怎么寻不着那人的身影。

    片刻后,如兔子一般撒腿下城。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