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83章 李隆基回京,诛心之言(求月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惊天之变。

    无论是谁都未曾想到,大唐竟然会在短短时间之内发生这么大的变故。

    李隆基不是才刚刚离去嘛?

    而且还是去讨贼的。

    难不成是太子也要造反?

    这是洛阳百姓得知李亨登基后的第一反应,在轰动之余,随后各种传闻便相继在民间传了开来。

    具体内容便是称李隆基并非讨逆,而是要逃跑。

    没有人知道这些流言是谁散播出来的。

    也根本没有人承认。

    李亨自是对此十分的震怒,而群臣对此也是极为的配合,草草便压下了此事,虽明着禁止流言传播,但实则也根本压不下去。

    随后——

    李亨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率领群臣亲至冠军侯府。

    ——要重启顾氏,敕封顾轩为太傅。

    对于当前的洛阳百姓而言,这自然是一件值得让所有人关注的大事,因为李隆基传闻而生出的各种慌乱,竟然就在这种时候渐渐停了下来。

    从始至终,顾氏都未曾出现在明面上。

    但却丝毫都不影响“顾氏”这两个字在百姓心中的含金量。

    “昏庸”的天子废弃了顾氏,迎来了天下大乱。

    如今“英明”的太子继位,重启顾氏,那自然便会一扫沉疴。

    这几乎是所有百姓普遍的想法。

    而顾易自然也不会拒绝。

    已经是时候了,顾氏需要重新再站起来了。

    民心浮动?

    走到今日,顾氏最不惧的,或许正是这个。

    除非顾氏子弟当真做出遗臭万年的恶行,或遭遇惨败,抑或与堪称千古一帝的君王为敌。

    否则,顾氏数百年积淀的赫赫声望,便足以消弭一切动荡。

    如今的洛阳就是如此。

    当顾轩以顾氏家主之名再入朝堂,并且联合李亨颁布圣旨之后,这铺天盖地宛若大山一般的声势瞬间便停了下来。

    又哪有什么值得誓死追随的非议?

    李隆基放弃洛阳就是他走的最错的一步棋,就如同原本历史之中他抛弃了长安一般,等待他的也唯有失去权力后的反噬。

    顾易自是不会浪费任何时间。

    就在平定了洛阳民心的当日,他便派出了一批批的人马,从洛阳而出朝着四面八方而去。

    其中有前往河北的、亦有前往潼关的,包括边疆。

    虽然这其中很多人顾易都尚未有所联系。

    但顾易现在要做的——

    就是要将这一面大旗给举起来。

    既然李隆基已经倒了下去,那他便不能再让安禄山如同原本历史之中那般,夺下整个洛阳了。

    同样的,也包括后续杀入长安的吐蕃。

    这些人对整个九州所造成的杀孽,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顾易可以接受动荡出现。

    因为这是秩序的重塑,也是文明的进步。

    但他不能让这一次的烽火再次伤到了整个九州的根本!

    潼关。

    在经过漫长的跋涉之中,已经不堪重负的李隆基终是赶到了潼关。

    其实洛阳距离潼关并不算远。

    但奈何李隆基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他的心里压力同样也不小,这一路可谓是受尽了折磨。

    杨国忠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一直等待着李隆基前来。

    他的本意是直接就走。

    不仅仅是害怕安禄山杀过来,同样也生怕惹出其他风波。

    但奈何李隆基的身体扛不住如此远行了。

    无奈之下,杨国忠只能等待。

    其实他想让李隆基前往蜀地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因为他的不少亲信如今皆是在蜀地。

    可以说,只要李隆基去了蜀地,那便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虽然仍是有些担忧节外生枝,但李隆基的身体如此,他亦是无可奈何。

    值得一提的是——

    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如今也正在潼关之内。

    自因为离开洛阳的关系,他们与杨国忠接触了一二,并且听从顾易的安排故作乖顺,如今杨国忠早已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

    在生死面前,杨国忠似乎还分得清轻重,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够,早就将这二人调了回来。

    潼关内外,无人知晓洛阳城已然天翻地覆。

    初抵关隘,李隆基尚有一丝惊魂未定。然安稳睡过一宿,多年养成的奢靡积习便如藤蔓般缠绕上来,瞬间驱散了恐惧。

    就在这战云密布的前线雄关之内,他竟重拾旧趣,与杨玉环及一众宫女嬉戏宴饮起来。

    杨国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几番欲劝。

    李隆基却只慵懒摆手:“再歇两日。”

    仿佛关下那十万兵马筑成的防线,给了他无尽的安全感。

    然而,就在次日。

    李亨派出的使臣,与顾易遣来密会高、封二将的信使,几乎同时抵达潼关。

    当李隆基接见使者,听闻李亨已在洛阳“顺应天命”、接受百官劝进、登基为帝的消息时,整个人如泥塑木雕般僵立当场。

    一旁的杨国忠,亦是面无人色。

    ——这消息,不啻一道撕裂天幕的晴天霹雳!

    他们二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放肆!”李隆基脸色煞白如纸,惊怒之下,竟是不假思索地将手中玉杯狠狠掼在地上,摔得粉碎!

    “这逆子竟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使者口中那些洛阳城内的流言——关于他并非讨逆而是仓皇出逃的传闻——此刻如毒针般刺入脑海。

    最后一层用以遮掩他无能与仓皇的薄薄“遮羞布”,被无情地当众撕开。

    这位昔日的“开元圣主”,此刻理智彻底崩塌,如同被当众掀开伪装的雄狮,徒剩暴怒与疯狂,却已失了所有威仪与章法。

    “拿下!!!”

    “杀了他!!!”

    “杀了这个佞臣!!”

    他颤抖着指向使者,脸色煞白的宣泄着自己的愤怒。

    闻言,杨国忠也是立刻反应了过来,先是看了一眼李隆基随后又看向了那愣住的使者,终是摆了摆手。

    在一声声呼声之下。

    那使者直接被左右的侍卫拉走。

    待堂内再次安静下来,杨国忠才连忙上前拱手说道:“陛下,当今之际该立刻前往蜀地!”

    “前往蜀地?”李隆基满脸诧然,愤怒的看向了杨国忠,“逆子造反,朕身为皇帝,又岂能在此时前往蜀地?”

    “速速整顿兵马!”

    “随朕一同杀回洛阳!”

    也不知是因为畏惧,还是因为过于生气,李隆基的身体一直都在不断发抖。

    “陛下!”杨国忠还想进言。

    可此刻的李隆基已彻底被狂怒吞噬,对杨国忠的话语置若罔闻,只是歇斯底里地发出一道道命令。

    杨国忠纵有万般不愿,也不得不从。

    他唯一的依仗便是眼前这位摇摇欲坠的帝王,若是失去了李隆基这个依靠,以他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的。

    他不得不去召见众人,下令返回洛阳。

    但迎来的并不是众将士的听从。

    ——就是以封常清与高仙芝为首,一众潼关守将皆是控制住了自己麾下的兵马,当着杨国忠与李隆基的面,将他们最后的希望给压了下去。

    “奉新皇陛下及顾太傅钧旨!安贼作乱,社稷危殆。我等当恪尽职守,固守潼关!”

    高仙芝的目光扫过面无人色的李隆基与杨国忠,继续道:“即日起,护送太上皇与右相,即刻返回洛阳。”

    最后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也隐含着冰冷的警告:

    “——以免为乱军所趁,徒增不测之祸!”

    看着眼前纷纷着甲的众将士,李隆基与杨国忠脸上再也没有了半分的血色。

    且不说已经瘫软下去了的李隆基。

    甚至就连杨国忠都开始不由自主的发起了抖来。

    这一刻,他们只剩下了绝望。

    他们不明白为何这些人竟然会串联起来,但到了此刻他们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去串联他们麾下的人马?

    且不说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机会。

    就算是有,无论是李隆基也好亦或是杨国忠也罢,同样也十分明白自己如今在将士们心中的形象了。

    华夏子民骨子之中的家乡之情,是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比肩的。

    没有人愿意离开洛阳。

    更别说,如今顾氏还站了出来。

    一个失去了声望、失去了手中权力与地位的太上皇,在如今这种时候又岂能比得过顾氏呢?

    高仙芝丝毫都不顾两人的表情,但也并未越权。

    他直接看向了服侍李隆基的宦官。

    整个人的眼神在这一刻陡然一变,带起了明显的杀意,“立刻替太上皇收拾行囊,今日我便派人送太上皇返回洛阳!”

    说罢,他带领着众将朝着李隆基拱了拱手。

    随后也不顾其他。

    就这样直接朝着堂外走了出去。

    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安禄山已经要杀过来了,他们必须要珍惜好一切的时间。

    这是顾易交给他们的任务。

    他不会去干涉一切军事,但他们必须要将安禄山挡在潼关之外。

    这是一切计划的核心。

    安禄山此次谋事,所依靠的核心便是快准狠,若想在不引起大规模动荡的情况下,关键所在便是断了他们的锐气。

    而只要当拉锯战展开之时。

    以大唐这些年来的盛世再加上顾氏的影响力,以及安禄山超长的战线,便足矣彻底灭了安禄山。

    顾易真正需要考虑的仍是战后的恢复,包括处理此次如今的外族。

    这才是需要顾易需要上心的。

    就在当日,高仙芝直接便派了一支禁军护送着李隆基等人朝着洛阳赶了回去。

    道路依旧风景不变。

    走的同样也是李隆基逃遁来潼关时的路线。

    甚至前后还不超过五天时间。

    但其中的心境却仿佛是隔了几十年,让本就已经苍老的李隆基竟然再次苍老了几分,包括杨国忠同样亦是面色灰败,形如枯槁。

    顾易自是提前收到了消息。

    两日之后,操控着顾轩跟随着李亨等人等候在了城门之前,身后站着洛阳城内的千万百姓。

    独属于皇室的马车悠悠而来。

    李隆基隔着老远便已经隐隐感受到了那一道道目光,若是以往的他或许还会羞愧芸芸,但如今早已颓废到了极点的他竟然已经麻木了。

    他只想问问顾氏,为何要帮助李亨。

    为何要舍弃掉顾氏数百年来的英明。

    这在他看来就是造反。

    阵阵微风拂过。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马车终是驶到了城门口,李亨立刻便冲了过去,双眼通红的跪在了地上:“儿拜见父皇!”

    群臣纷纷躬身而拜。

    在这一声声喊声之下,李隆基拉开了车帘复杂的看了一眼最前方的李亨,随后又看了看他身后的群臣。

    并未去管百姓们那带着恨意的目光,直接将眼神落在了顾轩等顾氏子弟身上。

    他缓缓起身,走下了马车。

    李亨还本想惺惺作态的扶一扶他,但李隆基却是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这样直接走到了顾轩面前:

    “顾氏,何故造反?”

    他死死盯着顾轩,像是要从这张平静的脸上找出答案:

    “朕不用顾氏,乃因顾氏子弟有不臣之举。”

    “朕为天子——

    “岂能事事受臣子所迫?”

    “朕自登基以来,对忠襄侯的祭祀,何曾有过一日断绝?”

    “甚至.至今仍将其神位供奉于朕的寝宫之中!”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彻底背叛的悲怆与质问:“顾氏!——究竟何故造反?!”

    阵阵微风不断拂过。

    李隆基的声音并不算大,但奈何此时的他本就被人关注,周围的大臣们几乎皆是听到了他的质问。

    几乎皆是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神色莫名复杂。

    毕竟是数十年的皇帝啊。

    李隆基虽然已经失去了一切,但多年来的习性仍是让人心绪复杂。

    甚至就连顾氏子弟之中都有不少人会如此。

    但顾轩的表情却是十分平静,就这样十分平静的看着李隆基,沉吟了片刻,认真问道:“那么.”

    “陛下,又何故——弃国而去?”

    轰——!

    轻飘飘一句,落在李隆基耳中却无异于九天惊雷!

    他脸上的悲愤与质问瞬间僵死,血色尽褪,仿佛被无形的巨锤狠狠击中。

    顾易并未给他喘息之机,目光如电,步步紧逼,操控着顾轩再次说道:“弃国而去?弃的岂止是洛阳一城?”

    “弃的乃是我大唐立国之基业,是高祖、太宗筚路蓝缕打下的万里河山!”

    “陛下可还记得洛阳城头飘扬的龙旗?”

    “可还记得含元殿上群臣山呼万岁的盛景?”

    顾轩的声音越来越大。

    “昔年太宗皇帝未登大宝,入巨鹿。”

    “我祖煜公曾言,为君者最难,乃在乱世烽烟中扼守本心,于危城绝境处不离臣民,于辉煌盛世中铭记初心。”

    “太宗深以为然!”

    “其晚年常以此训诫高宗皇帝,为此,甚至特留遗召于我顾氏,所忧所惧,正是后世子孙出现忘记初心之人。”

    “臣!今日斗胆,敢问陛下——”

    “您口口声声,日日供奉忠襄侯神位,言必称挂念”

    “那么!您可还记得——”

    “当年您初入洛阳,意气风发,于则天门上宣告改元‘开元’,立志再造盛世、光耀祖宗时,那满腔的——‘初心’何在?!!”

    李隆基如遭雷亟,身体剧烈一晃,脸上血色褪尽。

    那一声“初心”唤起了他无数的思绪,开元初年的雄心壮志与眼前的仓皇西逃形成地狱般的对比,让他几乎站立不稳。

    顾轩表情依旧,朝着那失魂落魄的身影,深深地、标准地——拱手一礼。

    这礼,充满了最极致的嘲讽与决绝:

    “陛下!”

    “您弃洛阳如敝履,置满城父老于叛军屠刀之下,任宗庙倾颓,神器蒙尘!”

    “此等行径——”

    顾轩的声音陡然转厉,如同最终审判:

    “与您口中那些所谓‘不臣’的顾氏子弟相比,究竟——谁更辜负了大唐列祖列宗的血汗基业?!”

    “谁更——辜负了这天下翘首以盼、指望着天子庇护的亿兆黎民?!”

    “既如此——”

    最后一句,他的声音复又变得轻飘,却比任何怒吼都更具毁灭性,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我顾氏今日之举,又——何来‘造反’之说?!”

    话语终了,余音袅袅,却似抽干了方圆数十丈内所有的生气。

    死寂。

    绝对的、令人窒息的死寂。

    以顾轩挺立如松的身影为圆心,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坚冰。

    大臣们头颅低垂,连呼吸都竭力屏住,根本不敢发出半点的声音。.

    (Ps:月末了,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我会注意一下自己文风问题,不再习惯性的去强调重复内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