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虎贲郎 > 第351章 趋利避害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基的阅历更丰富,见识或听说过过五八门的操作。

    在他眼中,各势力的高层都是很容易相互勾结的。

    何况休屠各匈奴本就与汉高度融合……很多边民主动、被动的成为休屠各匈奴,很多时候为的只是生活的更轻松一些。

    所以各势力的底层,也是在动态变化,相互流动。

    只是秩序混乱时,变动过去后,一代人内变不回来,子孙会深入胡化。

    现在与休屠各七位渠帅媾和、交易,也没有牺牲什么底层利益。

    牺牲的是休屠各其他贵族的利益,他们此前可以争夺渠帅之位。

    这一代人争不到,下一代人总是有机会的。

    而现在这些渠帅与赵基达成盟约后,将会获得千户、百户的世袭保障。

    所以未来休屠各生乱,也是其他贵族心生不满,联合起来作乱。

    这些渠帅能压制最好,不能压制,也就可以援引上国天兵,一同镇压。

    至于底层牧民,其实是很可怜的,连自己人身权都没有,你还指望他们能做什么选择?

    但这些牧民遭灾后濒临饿死时,也是最凶恶的。

    往往诸胡作乱、寇边,不过是高层贵族祸水东移。

    真论战争积极性,这些高层贵族反而是最低的。

    他们不缺食物、财富和地位,那种热忱于战争的游牧英雄永远都是少数人。

    被迫发动劫掠战争,要么在战斗中消磨底层、中层中的异己分子,要么抢夺物资喂饱这些人,免得底层走投无路,推举出自己的首领,转头去祸害这些高层贵族。

    赵基眼中,匈奴人并非一个整体,而是一个个零散部件,抓其要害即可。

    就这样盟约达成,鲜支部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千户;多余的聚落迁入平阳,成为赵基的直属。

    休屠各七位渠帅也召集子弟、本部贵族,一同宣誓遵奉千户制度。

    有的当场分家,有的部落相对遥远,但也会接受千户、百户制度。

    游牧生活,最忌讳的就是吃独食。

    千户子嗣世袭,下面百户位置就可以让给兄弟、强力贵族,都能分润到好处。

    至于那些分不到的贵族,也能带着部分牧民迁往平阳,隶属于赵基,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

    而去卑也拿到了最大的好处,他将率本部、呼延部迁入西河,将平阳西部地区让出来,交给赵基。

    至于匈奴整体,将会跟随赵基对上郡、北地郡的杂胡、羌胡发动兼并战争。

    吃掉这些杂胡部落的人畜、土地……那什么矛盾都可以暂时搁置。

    还有单于呼厨泉,还是继续留在晋阳修身养性比较好。

    就在赵基主持屠各匈奴分家之际,平阳国相贾逵遣使送信。

    赵基放下密信,身边一同作乐的去卑端酒自饮,醉醺醺问:“大司马,可是中原生出事端?”

    其他渠帅、千户也都循声望来,有的人嫌身边女仆碍事,抬手轻挥,将各部进献的少年遣退。

    就连伺候赵基饮酒的两名少女也是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而去。

    赵基连看她们一眼的心思都无,将手中密信递给去卑:“是好事,董贵妃在行宫中诞下皇长子。”

    去卑闻言也是眼睛一亮,捧着帛书仔细阅读。

    赵基则端起酒碗陷入沉思,原本找一个男婴替代,只是替补方案。

    自己这里很需要一个皇长子,哪怕是庶长子也是可以的。

    现在就很好,可以长期留董贵妃养育这个孩子,也能从皇帝身边调人过来。

    这些宫廷旧人、勋贵越多,越能证明这个孩子的合法性。

    过个两三年,有足够的人证后,就能将董贵妃送到皇帝身边去。

    这样一来,己方与董承父女就成了间接的盟友。

    以后不管皇帝落到谁手里,又折腾什么非法的乱命,自己这里都能顶回去。

    手里握着皇长子,麾下大部分人也就有了与朝廷长期对抗的底气。

    就目前来说,这个底气还是很重要的。

    有这个抗争的底气、共识在,任何一方抓到皇帝,又或者皇帝夺权亲政后,都不会将事情做绝。

    起码在把握十足之前,不会把事情做绝。

    做破坏底线的事情,那自己这里就能拥立新帝,与对方不死不休。

    可是,这样的乱世里,又有什么真正的底线?

    还不是一步步试探,直到触底反弹?

    赵基思索着,刚刚诞生的那种政治平衡思绪立刻从脑海里抛飞。

    不能指望天子、公卿或其他军阀有什么底线认知,对这些人来说,底线就是不断践踏、突破的。

    哪怕是刘备,也会不断测试你的底线,好吃狠狠一大口。

    所以皇长子只是保底手段,不能期望什么,就甩到平阳安静成长即可。

    其他方面,该打还是要打,不能让局面安静下来。

    当局势安定时,公卿、各路军阀的丰富人脉网就能发挥作用,开始链接崩散的人脉组织,然后积蓄力量,伺机给自己一个狠的。

    从张纮身上,赵基已经感受到门生故吏的强大之处。

    自己身边、麾下的人,肯定父兄、至亲中也有对方的门生故吏。

    只有持续搅乱局势,处于动荡之中,自己这里才能链接、凝聚成一团,而不是被对方拉走。

    这种感觉,有点像煮凉粉。

    必须搅动,一旦停下来,凝固后肯定是对方占据各种优势。

    自己不仅要摸着吕布过河,还要摸着孙策过河。

    没有吕布的话,那承受‘许都骚乱’的就是自己,损失多少人力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对集体心气、互信的伤害,是致命的。

    所以现在的吕布,也已成了惊弓之鸟。

    哪怕下面人给他进献正确的好主意,但因信任危机,吕布也不敢贸然采用。

    赵基思索之际,帛书也在匈奴渠帅、千户之间传递。

    皇长子诞生于平阳,不止是赵基麾下,就连这些匈奴贵族都觉得前景明媚,大事可期。

    周围气氛活跃更多,贺兰力征端酒饮下,挽袖擦拭嘴唇酒液,故作豪迈:“大司马,如今闲着也是闲着,何不早日发兵,进讨上郡、北地之乱羌、杂种胡?随后我等再随大司马进兵关中,擒斩贼臣李傕、郭汜。”

    “此事不急,我已调兵走汾水而下。”

    赵基看着对方,又环视其他跃跃欲试的渠帅、千户:“关中亦有内应,再等数日,我等就渡河。”

    西河郡与上郡之间是秦晋大峡谷,有发展成熟的黄河渡口。

    这处渡口往上,河面相对平缓,可以漕运直抵云中、朔方,最后能通向金城、榆中。

    但朔方等边郡毁坏后,黄河上游的漕运也就瓦解、崩毁了。

    这次赵基亲自来征募义从,并不准备征募太多,取精锐即可。

    打算选用虎步军什伍长的考核法,征募千骑左右的义从。

    招募数量多了,不利于后续分配上郡的土地。

    特别是关中讨伐李傕郭汜的战役,综合来看,这两个人目前严重缺乏号召力。

    实属困守孤城,没有野战、决战的情况下,动员太多匈奴义从没意义,更别说是请这些渠帅、千户亲自率领部众参战。

    这些渠帅、千户的出场价很高,而且很虚,基本不可能打硬仗、恶仗。

    除非是为了打歼灭战、追击战,赵基真没兴趣动员、调动这些贵族率部参战。

    这会欠人情,非常的不划算。

    匈奴人,或者说诸胡的性格比较直率,都是实打实的趋利而进,无利则散。

    此刻赵基越是不想动员西河郡、部分上郡的屠各匈奴,而这些人就越是心痒、手痒。

    几个人转目去看去卑,去卑犹豫再三,感觉自己还是有点面子的,就提议说:“大司马,正所谓兵无常势,料敌当众啊。我等虽不才,亦有报效朝廷之心。李郭二贼乱国害民,神人共愤。我等虽处边鄙之地,可亦有忠义、除害之心呐。”

    休屠达达也跟着开口:“正是,攘除二贼,实乃天下义举。大司马何以嫌弃我等?”

    金诚也站起来表态:“小人部众虽寡,亦能有五百义从骑士,愿随大司马诛讨贼臣!”

    其他渠帅、千户也都站了起来,向赵基拱手请战。

    赵基不疾不徐,扫视这些人:“我只要精锐。关中大旱三年,联军若众,必苦于粮草不足。我还是希望各部能休养人畜壮大元气,待我国内平靖无事,我就与诸位联军出塞,与鲜卑一决胜负,夺回我等失去的草场、田园。”

    去卑见赵基看向自己,当即为难点头,很是遗憾:“那我等静候大司马军令,军令清晨到西河,小王傍晚就出兵向西。”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