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 第1097章 迁都之议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挨揍的闭环,太子炽以为只是父皇因为小叔叔走了心情不好,才拿自己出气。

    但他明显想的有点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皇每天似乎不再专心处理朝政,而是将注意力全放在了他的身上。

    奏疏处理有问题,揍。

    各部官员调用不合理,揍。

    和文官大儒走的太近,揍。

    军费和民用规划不合理,揍。

    最过分的,是自己早上偷懒少跑了三圈,往死里揍。

    揍完之后,更令他痛苦的是要加罚三倍...

    这段痛苦的日子,朱高炽不知道他是怎么熬下来的。

    有时候他真的在想,要是弟弟们能回来替他当这个太子就好了。

    且不说朱高炽苦逼的挨揍生涯,朱棣这段时间也没闲着。

    小事不论,全部交给太子处置,他只需要做最后的把控就好。

    前几日,刘观一案终于落下帷幕,被牵扯的官员统统被拉出去砍了脑瓜子。

    朱老四唯一比他爹仁慈的是,这次没有剥皮萱草,再次在应天城头挂满了稻草娃娃。

    而随着以刘观为首的这批官员被处斩,这件事似乎也终于尘埃落定。

    至少官员们,也不用每天早上写完遗书,再去战战兢兢的上朝。

    大量的后进官员、进士、监生被投入官场,充斥在大明每一处角落,为永乐王朝发光发热。

    而某些地方,也悄然开始发生着变化。

    首当其冲的,是一颗惊天大霹雳————迁都!

    没有丝毫征兆,没有一点点准备,在某个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早朝上,就被朱棣这么毫无征兆、水灵灵的提了出来。

    可这一次,却没有遭到前世那么激烈的反对。

    如果不是蹇义等人反驳,事情将顺利的都让朱棣怀疑人生。

    可这一切的不正常背后,却又是无比正常的一件事。

    随着刘观一案落幕,被牵扯的官员大多来自江南,差点没被朱棣一网打尽。

    前世他提出迁都之所以遭到激烈的反抗,主要原因是官员大部都是江南人,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政治中心北迁?

    但如今他这次提出迁都,不说借着清扫刘观的威势,那些江南官员敢不敢反对,生怕水灵灵变成血淋淋。

    更因为反对的前提是,朝里得有咱们江南的人啊...

    如今的官场,江南系的官员差不多都快被朱棣斩尽杀绝。

    要不是不能任由北方坐大,恐怕连这最后的两三成也不剩什么了。

    如今的朝堂也好,地方也罢,官员的出身可不再是浙东系、江西系,而是来自大明各地,错综复杂。

    这样一来,还有哪个敢反对,哪个能反对?

    江南系想反对,人手不足。

    其他地方的巴不得赶紧迁走,最好迁到自己老家去。

    尤其是出身陕西的官员,一听陛下想迁都?好啊!

    去什么北平啊,你看额们陕西多好?多少朝的古都啊?

    当年洪武爷不就差点想把京城迁到这里来吗?

    只可惜朱棣早就打定了主意,一心要带着满朝文武去北平吃沙子去,谁劝也不好使。

    吵来吵去,吵到最后,应不应该迁都的问题几乎没人提起,

    他们所争的,反倒是应该迁到哪里去才好。

    没等朱棣一锤定江山,郑赐的一句发言,振聋发了同僚们的聩:

    “争什么争啊?月前陛下就命户部批了银子、工部出人,姚广孝早带着钱和人,去北平选址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百官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陛下早就定了,询问他们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有些刚刚经历刘观一案,惊魂尚未定的官员,开始怀疑这是不是陛下设下的套,就为看看他们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忠心?

    顺便再砍几个脑瓜子,为新都打打地基祭祭旗?

    这些人下朝回家之后,思前想后总觉得不踏实,赶紧连夜起草奏疏,表示热烈拥护永乐大帝的迁都工作。

    迁都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是应该为万民欢呼簇拥的...

    相较于官场的暗流涌动,民间反对的声音反而更加激烈。

    毕竟好好的天子脚下百姓,咋一下子就成了乡下人啦?

    以后跟三姑六婆还咋吹牛逼,还怎么抬起鼻孔看人?

    民怨沸腾了好些日子,但朱棣仿佛听不到、看不见,一意孤行。

    直到半个月后,朝廷忽然下了一道旨意,皇榜贴满天下——

    即日起,应天府正式更名为南京,同时迁都之后,南京亦设六部,协助朝廷管理南方。

    南京一应职司俱全,与北方齐平,无分高低。

    但这个消息传到苏谨耳朵里的时候,只是嗤笑一声:“齐平个鸟哦,怕用不了几年,南京朝廷就得变成养老的地方喽。”

    朱棣搞出这么多大动作,苏谨却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模样。

    对于迁都的事情,虽然他没有明确反对,但也谈不上赞成。

    在他看来,等铁路网在全国铺设完毕后,京城在哪里并不是个很大的问题。

    要保大明边疆无忧,最好的办法不是迁都,而是建设海军。

    只要战舰巡航之处,那便是华夏的海疆!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让大明海疆无忧。

    “去月港。”

    苏谨虽然是龙溪县令,但他几乎没在龙溪待过一天。

    一来是媳妇、儿子、姑娘都在海澄,他才懒得挪窝,二来嘛...

    龙溪属漳州附郭县,他这个国公住在那里,漳州知府还怎么干活?

    他每天还不得早请安、晚汇报,堂堂一个知府天天往县衙跑?

    苏谨才懒得每天支应他,索性避开。

    至于龙溪县的工作,则是被童福山全权代劳了...

    谁让这小子精力旺盛的让人省不下心?

    既然他精力那么旺盛,那就能者多劳,除了他道御史的工作以外,顺手帮为师也干干活吧。

    临了还不忘叮嘱他一句:“别忘了你还是个御史,要是自己做错事情,就自己去弹自己吧。”

    无语的童福山又不敢惹师父,默默承受了这份本不属于他的工作。

    但苏谨对他也算知人善用。

    童福山原本是布政使,治理地方本就轻车熟路,县令的活也是手到擒来。

    可唯独漳州知府郁了闷了。

    国公刚走,又来了个他的学生。

    最可气的,这小子原本还是布政使,官也比自己大。

    他好好在这当着知府,哪知道来的人一个比一个脑袋大,惹又惹不起,躲又躲不开,气煞人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