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不明不清 > 1479 政策调整3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比如榨糖技术、酿酒技术、烟草种植和加工、可可种植和加工技术就已经通过荷兰人传到了欧洲。他们正在美洲殖民地大范围种植这些农作物,并建立加工厂,最终将产品源源不断运回欧洲销售。

    再比如造船业,以松江造船厂、小琉球造船厂、岘港造船厂、马尼拉造船厂、沙廉造船厂为主的军用造船厂都有海军和锦衣卫严密看守,想从中获得造船技术比较难,风险也比较大。

    但随着海贸如火如荼发展壮大,沿海各省也开办了至少十几家民营造船厂。他们以雇佣军用造船厂退休工匠的方式获取了一些军用造船技术,然后用在了民用船只上。

    这么做并没什么不好,只有让更多海商也能驾驶着远洋性能更好的帆船纵横四海,才有利于大明帝国在跨洋贸易方面占据优势。

    但什么事都必须可控,民营造船厂为了争夺客户,除了在成本上下功夫之外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拼了命的窥探军用造船技术,并将其当做自家的金字招牌加强竞争力。

    有道是家贼难防,外人很难获得的技术细节,对民营造船厂来讲却不是很难。最终防来防去,外人是防住了,却被人家从内鬼手里轻易获得。

    而泄密最严重的就是化工行业。刚开始朝廷由于资金、人手限制等问题,无力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多个大型化工厂和配套产业链,然而化工厂所生产的火油、沥青、石蜡、酸碱等产品又逐渐被各个行业大量需求。

    尤其是当化肥被越来越多农户认识并接受之后,只要是能生产化肥的工厂就没一家有存货能过夜。门口总是停着一大串马车,生产出来多少运走多少,都是热乎的!

    为了弥补上这个巨大的产能缺口,让更多农户用上化肥,确保大明帝国的粮食安全,洪涛带头入股民营化工厂,谁愿意投钱建造化工厂就能拥有和皇帝合伙的殊荣。

    不得不说在这个年代皇帝的号召力还是很强的,哪怕不怎么懂经营化工厂的人也愿意掏钱弄一个,不求别的,只求沾点光,要是能挣钱更好。

    这么一来,民营化工厂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大明本土冒了出来,多年下来,虽然在经营管理上化工部始终没放松,也没出过太恶劣的生产事故,副作用却越来越显著了,泄密!

    化工产品有很多种类经过简单处理都是能军民两用的,而这些产品如果能妥善保密的话,外人又是非常难以仿造的,甚至在很多年内连原理都搞不清。

    可一旦被泄密,让外人搞清楚了技术细节和配方,想拦也是拦不住的,而且不见得发展的早就能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偶然性很强。

    如此大杀器岂能轻易示人!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了,帝国经济也走上了正轨,国际环境趋于平稳,洪涛终于能腾出手来整顿内务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规范各行各业,从无序的野蛮发展转向有序的平稳进步转化。

    “嗡嗡嗡……嗡嗡嗡……”

    饶是在座都是经历过改革全程的朝廷重臣,对皇帝的奇思妙想已经习以为常,听闻此事之后仍旧有些错愕和惊诧。一时间养心殿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连君前礼仪都顾不上了。

    分级制度,听上去好像挺简单,只要各部门将负责的产业全都按照重要性分成几等即可。实则不然,朝廷为了管理方便才设置了各部,可各行各业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全是相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想把这套制度设置得能平稳运行,必须由各部门之间无数次平衡和妥协,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才有可能实际执行。

    当初皇帝要改革朝政,也没敢一上来就全面铺开,只能借着李贽担任两广总督的便利先在治下小范围尝试。等见到了效果再设立特区扩大范围,经过多年缝缝补补把所有大漏洞全堵上之后,才几个省几个省的逐步推广。

    而这次的分级制度,不管从规模还是牵扯面或者难度上都不比当年的改革规模小。却不再设立特区,一下子就全面铺开,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呢?

    “启禀陛下,分级制确实针对时弊应有奇效。然牵扯颇大,是否该设立特区以观后效?”

    下面议论纷纷,皇帝却稳如泰山毫不干预。足足过了七八分钟,大学士袁应泰才从同僚们的七嘴八舌中解脱出来,整理了下刚收集到的信息率先做出了回应。

    “袁阁老所言极是,臣以为此次特区可设在直隶,免去距离遥远,便于陛下及时指正!”

    有了袁应泰带头,工业部尚书王徵赶紧跟进。他也认为皇帝太着急了,可又不想再跑到南方监督,于是来了个折中方案,建议把特区设立在直隶。

    这里的官营、民营企业并不比南方沿海地区少,尤其是通州一带几乎成了工厂区,各式各样的厂房沿着运河连绵不绝几十里,与天津府几乎连成了一片,应该足够试验所需。

    “不妥、不妥……距离京畿过近并非好事,必将有人骚扰陛下。臣以为该设在陕西为最,当地矿业、化工业、兵工厂众多,又深处内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会太过影响周遭。”

    到了具体环节,每个人的立场就藏不住了。化工部尚书毕懋康马上出言反对将特区设在直隶的建议,而是选择了陕西。理由特别简单,陕西是化工部的重心,那里不仅有油井、煤矿,还有最大的化工集团。

    虽然他不太赞同大刀阔斧的做派,可从内心里却没觉得这次改革会失败。既然皇帝要改,那不如把特区设在自己家,早改革早获利。

    “要说特区自然首选广东,诸多好处臣就不多讲了。只要陛下下旨,当地百姓定会积极响应,要人出人、要钱出钱!”

    一听说陕西,建设部尚书陈家树也坐不住了。要说大明本土哪里的百姓最拥护景阳皇帝,必须是广东,没有之一。

    当年的改革试点就是在广东开始的,不管当地人一开始多反对,靠改革发家致富的比比皆是。如果皇帝又要改革,首选广东的阻力最小,群众基础也最牢固,基本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在当地很多地区,民间做生意和出海已经不拜神佛了,而是把神佛披上黄缎子权当皇帝的化身来祈祷。你可以在任何问题上批评景阳皇帝,唯独在生意和出海方面不许说一句坏话,否则会被视为公敌,没人愿意与之合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