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红楼琏二爷 > 第922章 朝鲜使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会谈持续了半日,双方签订了盟书。

    看着罗觉安昌在随从的护送下离开,贾瑜瞅了两眼,走到贾琏跟前低声道:

    “大将军,要不我们……”

    贾瑜抬手做了个抹杀的手势。

    作为火器营的二把手,也是此战两路大军其中一路的主将,他有些不甘心战争就这么结束。

    毕竟他一路从天津卫经过山海关来到建州,除了小打小闹,连大一点的战役都没有经历过,总觉得自己有点多余了。

    眼下山脚阵列着一千骑兵,建奴看起来却没多少,他觉得若是一拥而上,说不定可以将所有建奴斩杀在此。

    苏克光等人倒是面上含笑,毕竟赢了战争,还让敌人签订了如此不平等的条约,可以说是相当有成就感了。

    听到贾瑜想要当场撕破盟约,连忙劝阻:“不可,别把人家当傻子。

    虽然看起来对方没带多少兵马,但是人家既然敢来,肯定就做好准备的。

    别坏了大将军大计。”

    贾琏也笑看着自己这个远房堂兄,笑道:“族兄不必多虑,此番你带领主力大军,成功吸引住了建奴的全部注意力,方才使我能够奇袭成功。

    此战,族兄同样是功不可没。”

    见到自己的小心思被看穿,贾瑜不好意思的一笑,退了下去。

    贾琏又令快马将此间之事分别告知朝廷和北静王,并且将签订的盟书,也一并快马传送回京。

    虽然他有权权且决定辽东一切军政事务,毕竟这么远很多事情也不可能随时请示。

    但是像签订了盟书这样的大事,还是必须第一时间汇报给大老板,这是态度。

    安排好这些事,贾琏站在山顶,看着四面光秃秃的一片,觉得这片地方也美了起来。

    于是他笑道:“在此地插上我大魏旗帜,并留下三百兵卒,在此地搭建一座景观台。”

    贾琏可不是清高的文士,此番功绩,岂能不给自己留下一座“丰碑”彰显于世?

    众人欣然接受了贾琏这道命令。

    这是贾琏的功绩,也是他们所有征辽大军的功绩。

    欣喜之余,众人又问下一步大军的行动方案。

    贾琏道:“大军按照原定计划,分两路进驻建州。

    不过建奴内部并不统一,那老头只怕也未必能完全代表所有建奴。

    所以,即便签订了盟书,也得防备有建奴偷袭。

    总之,我们就给建奴一个月的时间撤离。

    一个月之后,三军加快行军速度,务必使得整个建州,不可再见到一个建奴!”

    “是,谨遵大将军将令!”

    ……

    辽东的战事,以建奴投降,举族迁出建州为代价结束。

    与此同时,则是捷报如雪花一般,一封一封的飘进大魏京城,飘进皇宫,落到宁康帝的案头。

    宁康帝,近日来心情大好,连气色都红润了一些。

    因为等了两个多月,他终于等到了贾琏的亲笔书信。

    信中贾琏将他抵达建州之后,如何行军,打了多少次大小战役,取得了哪些战果,都一一向他阐明了。

    捷报不长,没有洋洋洒洒的文字,也没有对于战功的大书特书,有的只是平铺直叙。

    但或许是因为他等贾琏的这封捷报等了两个多月才终于等来,让他在看见的第一眼,不但增加了可信度,还有一种开口即王炸的效果。

    据大明宫内值班的太监传言,当日看了荣国公、平辽大将军的密奏之后,一向不苟言笑的宁康帝,竟然高兴的拍了自己的大腿,笑言道:“果然没看错这小子!”

    当然,贾琏不为自己表功,自有水溶等辽东战局的“二道信息贩子”为他大书特书。

    而且,这些二道信息和贾琏的亲笔奏疏还不同。

    贾琏的奏疏是以密奏的形式传回京城,而一般来说,捷报是不需要密奏的。

    甚至在进城的时候,传信使便会一路高喊主要内容,要的就是广为人知。

    这也是当初霍昭挺进辽东,连战连捷的事情,那么快就满京城尽知的原因。

    所以,辽东大胜的事实,早就在其余辽东官员和将领为贾琏歌颂功绩的时候,已经人所共知了。

    这一日,宁康帝处理完政务,照样哪都没去,就在南书房等着,想要看看今天是否还有什么新的消息。

    贾琏给他的密奏,是在海湾大胜,一举打残建奴主力之后书写的。

    虽然知道贾琏应该没有夸张的成份,但是因为霍昭的前车之鉴,在建奴没有彻底投降或者议和之前,宁康帝下意识的还是有一些担忧。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后续。

    忽见戴权满脸笑意的走进来,回禀道:“皇爷,内阁和六部的大人们都来了。”

    “他们来做什么?”

    经过一番铁血的洗礼,如今的内阁和六部,早就大换血了。

    之前的一批,要么被牵连、流放,要么主动辞官归养。

    总之,现在朝堂的中枢,才总算给了他一点安全感。

    戴权笑道:“各位大人都是来为陛下贺喜的。”

    宁康帝闻言意识到什么,不由坐正一些身体。

    见戴权这老货还敢卖关子,宁康帝索性懒得理他,直接让众位大臣进来。

    果然,一进来,原内阁大臣兼任户部尚书,现任内阁首辅赵东昇便笑道:

    “陛下大喜。

    平辽大将军于九月初三日,在辽东与建州之间的黑丘山与建奴总首领举行军事会谈,并且双方签订了盟约。

    盟约规定,建奴向我大魏无条件投降。

    并且限期一个月内,所有建奴迁出建州,建州从此由我大魏军方接管。”

    笑言间,根本来不及执行君臣之礼,便将捧在手中的最新一封奏报和一封盟书,交到太监手中,转呈宁康帝。

    并解释道:“因为捷报的内容太过惊人,臣和诸位大人得闻,都十分欣喜。

    臣更是违背章程,直接从通政司将这份捷报截取,好第一时间给陛下送过来,还望陛下恕臣之罪。”

    宁康帝现在哪里还管赵东昇说什么,他甚至直接站起来,从太监手中拿过奏报和盟书。

    犹豫了一下,将奏报暂且放下,直接打开盟书阅览起来。

    这一看,一双原本有些浑浊的双眼,立马精光爆闪。

    盟约条款不多,但是每一条都是那么的霸道无理。

    不过他喜欢。

    仔细看了两遍,宁康帝抬头看了一眼笑语盈盈的大臣们。

    这才意识到自己还站着,于是坐下,重新拿起奏报观看。

    是贾琏亲笔,奏报中主要就是解释,他对于辽东局势的看法,以及为何会与建奴签订这样的盟书以及过程。

    眼看宁康帝明显看完了奏报,赵东昇主动道:“陛下,荣国公此番出征辽东,不但一举解决辽东兵祸,还打残了建奴主力。

    如今更是逼迫建奴签订如此盟书,将建州完全纳入我大魏的版图。

    这可是自太祖之后,真正意义上恢复了我辽东全貌。

    可谓开疆拓土之功。

    陛下慧眼识英才,当初力排众议,启用荣国公平辽,可谓是英明独断。

    我大魏必将在陛下的手中,再次达到鼎盛。”

    诸臣僚见赵东昇台子都搭好了,哪里能不会意,立马齐声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若是平时,大臣们的马屁宁康帝是不感冒的。

    但是此时此刻,有如此功绩在手,他是喜滋滋的接受了大臣们的齐声拍马。

    毕竟自从铁网山以来,他里里外外承担了许多的压力。

    皇权是夺到手了,但是也注定他会失去许多东西。

    尤其是他很清楚,国朝内部至今还有许多人,盼望着辽东战事糜烂,最好是引得鞑靼大举入侵。

    如此那些人,才好借机指摘于他,甚至请求太上皇复辟。

    这也是他当初那么慎重,最后得贾琏再三保证,才敢下定决心再次征讨建奴的原因。

    好在贾琏果然没有令他失望,让他赌对了。

    与失败可能引起的连环效应一样。

    辽东战场胜了,还是大胜,打的建奴无条件投降。

    所能带来的好处,也是不可胜数的。

    别的不说,一个开疆拓土,恢复太祖时期辽东版图之功,便足以镇压一切宵小。

    但是高兴之余,宁康帝不由得又有些头疼起来。

    等这小子回京之后,该如何封赏他才好?

    唉,当初铁网山之后,一举封他为国公还是草率了。

    该压一压的。

    “陛下,按照宁国公书信中所言,建奴全部迁出建州,整个建州上千里的土地尽归我朝所有。

    臣以为,朝廷应该尽快选派出能臣干吏去接管。”

    “嗯,钱阁老怕是有所不知。

    那建州虽然占地千里,然而不过是穷山恶水,杳无人烟之所。

    虽然荣国公和我朝将士浴血拼杀将其光复,但是实则对我朝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还是按照荣国公所言,派遣一支军队驻扎,宣示主权即可。

    至于派遣官员,那自然是不必了。

    千里无人烟之所,派遣官员去做什么?”

    钱阁老纳罕道:“我知道那边是天寒地冻,人烟稀少之地。

    但是说千里无人烟就过了吧?

    那些建奴虽然可恨,但是如今既然归顺,我上国自当派遣官吏前去教化,使其沐浴圣朝恩泽……”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

    “钱阁老只怕没有认真研看过荣国公的奏报。

    荣国公此番征讨建州,施行的是犁庭扫穴之策。

    何谓犁庭扫穴?那便是灭其邦国、亡其族裔。

    那建奴本就没有多少人,连番征战下来,钱阁老觉得还能剩下几个人来沐浴我朝天恩?”

    钱阁老一愣,骇然道:“荣国公行事,竟是如此残暴……霸道?”

    众人对此,则是闭口不言。

    哪怕是不赞成贾琏行事风格的,在贾琏这般携大胜之威,且明显得宁康帝喜爱之时,也不好出来批判。

    宁康帝见大臣们卡壳,自然也无意多说什么。

    建奴灭不灭种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辽东安稳加开疆之功。

    至于建州有没有人,他不在乎。

    他也很赞成贾琏的建议,只需要在建州驻扎一支兵马,宣示主权即可。

    朝廷眼下连辽东大片土地都无力开发,自然更不可能投入精力去建设建州。

    那不现实。

    “陛下,臣建议将建州纳入辽东版图之后,应该效仿西北,在辽东设置辽东都护府司,统管辽东一切军政要务,以减轻朝廷治理的压力。”

    都护府司大魏有那么几个,无一不是设置在边陲。

    这些地方的共通点就是地盘大,人烟少。

    若是朝廷直辖,难免浪费精力,还不划算。

    因此设置都护府司,让他们内部自治,朝廷只需要看管好都护府司就可以了。

    宁康帝闻言,不置可否。

    其实他不太喜欢这项制度,虽然有利于统辖,但是大大分散了中央的权力。

    就拿那安西都护府,宁康帝都想找个合适的机会给裁撤了。

    那安西都护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些尾大不掉之势。

    如今甚至传言其内部拥兵十万。

    这已经初步具备造反的实力了。

    不过辽东本来就大,若是再加上建州,那更是立马翻了一倍的地盘,

    这么大的地方,朝臣们建议设置都护府倒也合乎情理,因此宁康帝也不好直接反驳。

    就在大家商议的时候,又有太监进来传报:

    “陛下,朝鲜国派遣使臣来向陛下问安,如今人已经住进驿馆。

    鸿胪寺的大人询问,是否要召见。”

    “朝鲜国使臣?他们来做什么。”

    南书房内的大臣们都疑惑了。

    朝鲜国在大魏众多附属国之中,还是挺有分量的。

    毕竟是东北边唯一一个,人口也还算可观。

    就在大家议论的时候,王子腾忽然想到什么,出言道:

    “陛下,据臣所知,荣国公当日与建奴的决战之地,便选在了辽东与朝鲜国的边境。

    只怕朝鲜国那边也在关注此番我大魏和建奴的战事。

    如今战局已定,我大魏大获全胜。

    只怕那朝鲜王心有忌惮,怕我大魏携大胜之师,攻伐于他,所以朝鲜王这才迫不及待的派遣使臣向我大魏示好。”

    众人一听,纷纷赞同道:“王大人此言有理,只怕事实就是如此。”

    宁康帝同样面上饶有兴趣之色,问道:“鸿胪寺那边还说什么了没有?”

    太监并不清楚,好在鸿胪寺少卿就在宫外,立马宣召进来回话。

    “陛下,按那朝鲜国使臣所言,他此番是乘船而来,代表朝鲜王向陛下进献宝物的。

    他还说了,朝鲜国愿世代奉我大魏为宗主国,两国永世修好。”

    听完鸿胪寺少卿的话,众臣不由哈哈大笑,皆道:“果然如王阁老所言,这朝鲜王就是被荣国公的兵威吓到了,这才迫不及待的派遣使臣来示好。

    哈哈哈,真是有趣的很。”

    大国也有虚荣心的。

    反正此番殿内的众位大臣,一个个脸上笑意满满,与有荣焉。

    事实,也正好与他们猜测的差不多。

    当初海湾之战,就发生在朝鲜半岛边上。

    甚至有朝鲜出海的渔民,当日都能听见那轰隆隆,连绵不绝的炮击声。

    那朝鲜王哪怕再神经大条,这种发生在家门口的大战,他岂能不关注?

    这一关注就不得了。

    他很容易就发现了那海面上巍峨耸立的一众战船。

    当场就给他吓坏了。

    他觉得,大魏打建奴,哪里用得了那么多战船。

    心里惧怕的他,当即就派人去向贾琏试探。

    虽然得到贾琏的保证,说不是针对他的,那朝鲜王还不安心,立马又令人收集了几样宝物,命快船送往大魏京师。

    既是示好,也是探明消息……

    宁康帝此刻也是满面红光。

    这一刻,天朝上国,九五至尊的威严,显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鸿胪寺少卿再次询问是否要召见朝鲜使臣的问题,他大手一挥道:“明日召集大朝会,商讨辽东局势,届时再召见这朝鲜使臣。”

    如此光辉的时刻,他岂能不装个逼。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